命理

【誰推行的五行八卦】孔子 |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五行八卦 |

我看你是想問年命五行是哪種 要想算命需要提供生辰八字:年月日時(干支紀年法) 你只提供了年月日:戊辰 庚申 庚戌(時間沒有,八字只有六字,還差倆字) 戊辰納音年命為:

大林木 給你介紹一下甲子紀年法。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只需填寫你的電郵便可獲得:

真人為你批算八字命格,

1000字免費分析報告

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乾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週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

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

所以太歲紀年和乾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迴圈使用。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乾支。

命運這事兒不可執著,成事在人。後天的奮鬥可以改變命運。

2樓:匿名使用者

問你媽,你的出生時辰,然後找個算命的仙兒

文章內容目錄

怎麼算我的五行八卦屬性?

3樓:匿名使用者

生日(公曆): 1988年 12月 12日 11時0分生日(農曆): 戊辰年 十一月 初四 午時八  字: 戊辰 甲子 辛丑 甲午

五  行: 土土 木水 金土 木火

納  音: 大林木 海中金 壁上土 沙中金五行分析:

總述:八字偏弱,八字喜「金」,起名最好用五行屬性為「金」的字。分析如下:

此命五行土旺;日主天干為金 (同類為:金土;異類為:火木水。五行統計: 2木, 1火, 3土, 1金, 1水)

4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您的生辰八字為:戊辰年 甲子月 辛丑日 甲午時,不知道您的性別,所以只能看看您的五行屬性了。

戊 辰 甲 子 辛 醜 甲 午土 土 木 水 金 土 木 火陽 陽 陽 陽 陰 陰 陽 陽從上述分析來看,您命中五行俱全,命格齊全,但土性太重,將剋制日主金的成才。

而且您命中偏陽,性格易衝動,如果生於東南陽向之地,則陽亢之力更甚。如果為男性,則敢打拼,有魄力,易成就事業,但喜爭強鬥勝,不服輸,故挫折頗多,且不易守成。若為女性,則為女強人之流。

五行八卦怎麼推算

5樓:雨音雪子

生辰八字

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就叫生辰八字。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裡缺五行中的什麼了。

五行:金、木、水、火、土

(注: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剋土、土克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注: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地支(時辰):

子(zǐ,二十三時至一時)、 醜(chǒu,一時至三時)、

寅(yín,三時至五時)、 卯(mǎo,五時至七時)、

辰(chén,七時至九時)、 巳(sì,九時至十一時)、

午(wǔ,十一時至十三時)、 未(wèi,十三時至十五時)、

申(shēn,十五時至十七時)、酉(yǒu,十七時至十九時)、

戌(xū,十九時至二十一時)、亥(hài,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

地支(月份):子(十一月)、醜(十二月)、寅(一月)、卯(二月)

辰(三月)、 巳(四月)、 午(五月)、未(六月)

申(七月)、 酉(八月)、 戌(九月)、亥(十月)

地支(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注: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醜、未屬土。)

根據以上資訊,從萬年曆上查得自己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就可以推斷自己的五**況了。

舉個例子:我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廿二正午十二點左右生的,用天干地支表示為:甲子年乙亥月 壬子日 丙午時,對應五行分別為:

木水木水 水水火火,缺土和金,故取名為:王鍵均(五行中缺什麼,名字中補),從而五行俱全,命運興旺。

八卦圖我在前面我已經大致的用自己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了,那麼八個卦都代表什麼?及對應五行的屬性又是什麼!

上圖爲五行相生相剋圖!如果說五行就要用到後天八卦圖,這敵占時不多做解釋,從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即是:金克木、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爲三爻卦,而易經64卦則是由八卦中的任意兩卦疊加放置組成一新卦,64卦都爲六爻卦(有3個爻叫三爻卦,有6個爻就叫六爻卦很好理解),6爻卦分上下兩部分,上爲上卦,又稱外卦,下爲下卦,又稱內卦,6爻卦每一爻讀法(由下而上讀,初,二,三,四,五,上!遇陽爻讀九,遇陰爻讀六,)讀卦名則是先讀上卦在讀下卦!

八個卦中每一卦的基本含義:

乾:爲天。五行屬性爲金。代表天、也代表金屬,或具有金屬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1

兌:爲澤。五行屬性爲金。代表沼澤、水性物質,也代表金屬或具有金屬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2

離:爲火。五行屬性爲火。代表火、或具有火屬性的東西。先天數爲:3

震:爲雷。五行屬性爲木。代表雷、代表樹木、或具有木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4

巽:爲風。五行屬性爲木。代表風、也代表樹木、或具有木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5

坎:爲水。五行屬性爲水。代表水、或具有水性質或流動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6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爲陽,黑魚表示爲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易”爲日月,“易”爲陰陽,“太極圖”就是一個“易”的——日月、陰陽的代表符號。陰陽是由日月代表的。

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爲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制約的,所以有陰陽,有食物鏈,有相生相剋。

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一黑一白,分爲陰和陽,表明事物具有相對獨立性,陰陽有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龍鳳呈祥

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與和諧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先後天八卦圖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也稱爲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的依據是《說卦傳》所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意思是天與地上下定位,山與澤氣息貫通,雷與風相互激盪,水與火背道而馳,八卦形成彼此交錯的現象。

圖中上爲乾,下爲坤,代表天與地;左爲離,右爲坎,代表火與水,意即日與月。我們對此四卦並不陌生,如韓國的國旗即是如此。接着,左上角爲兌,右上角爲巽,代表澤與風。然後,左下角爲震,右下角爲艮,代表雷與山。

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也稱爲文王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依據也是《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極星)從震位出發,到了巽位使萬物整齊生長,到了離位使萬物彼此相見,到了坤位使萬物得到幫助,到了兌位使萬物愉悅歡喜,到了乾位使萬物相互交戰,到了坎位使萬物勞苦疲倦,到了艮位使萬物成功收場。

圖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則位於西南。艮爲山,接近天,在東北;巽爲齊平,近地,在東南。然後,另外四卦分別是:震在東,兌在西,離在南,坎在北。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

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五行爲土。

《河圖》“十”字形佈局中,橫線上的數(8,3,10,4,9),其和爲34;縱線上的數(7,2,5,1,6)其和爲21,它們正好將55分成21、34這兩個部分,而21與34這兩個數字是相鄰的斐波那契數(斐波那契數列爲:1,1,2,3,5,8,13,21,34,55,144…隨着項數的增大,相鄰兩數的比接近黃金分割點),與黃金比例分割完全一樣。

洛書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龜長九尺,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在數學上屬於三階幻方,古人總結了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央。

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

一切自然數的數字根只有1、2、3、4、5、6、7、8、9九數,此爲“洛書九數”!“洛書九數”的排布構成第一個幻方。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老子道德經原文 譯文 註釋 引語 評析 解讀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註繹 劉先銀 編註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爲”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

老子這裏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道德經》本身也是《易經》的序言,讀懂《道德經》是理解易經的基礎。閱讀《道德經》,明白四達,滌除玄覽,唯道是從,開啓自在快樂的心境;閱讀《道德經》,執古之道,與時偕行,御今之有;閱讀《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研究《易經》,必須與《河圖》《洛書》《道德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纔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題記 劉先銀 2012

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傳說】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儘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

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爲易道之悲憫蒼生。

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爲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干地支與陰陽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八卦象數對應表

八卦 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數字 1 2 3 4 5 6 7 8

五行 金 金 火 木 木 水 土 土

臟腑 大腸 肺 心 肝膽 腎 胃 脾

五行與干支

天干

金:庚、辛

木:甲、乙

水:壬、癸

火:丙、丁

土:戊、己

地支

金:申、酉

木:寅、卯

水:子、亥

火:巳、午

土:醜、辰、未、戌

二十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各月的節氣和中氣是固定的。各月由所含“中氣”來表徵。沒有“中氣”的月爲閏月。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根據《周易·序卦傳》所論64卦順序原理,首先從圓形上方開始,往左旋逆排,將前32卦依次排列於圓形左側達圓周90度之內,而將後32卦依次從圓形上方往右順排於圓形右側達圓周90度之內。

孔子在《序卦傳》裏對64卦的順序排列,作了詳盡說明。他認爲:有天地,然後萬物生,故乾坤領先;盈天地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而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也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故受之以剝。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傳》認爲,天地生萬物之後,纔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並進而產生上下禮儀之道,形成人類社會。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在“萬物”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象徵交感之意的鹹卦之後,受之以恆。恆者久也。人類脫離“動物”階段,進入社會是從“遁”開始。所以,我們認爲“遁”是後32卦的首卦,在圓圖的上方按時針方向順行排列開始。這是人類脫離動物界,進入社會的標誌。幾千年來,歷代學者都認爲64卦中,前30卦爲上經,下經從鹹卦始34卦,這顯然與人類在動物界經歷了漫長的恆久過程不相符合。人類絕不可能一產生就能進入社會,它必然有一個在動物界經歷漫長的“野蠻”期,然後逐漸脫離動物界進入“文明”期。

遁者,脫離或逃離也,人類從此脫離“動物”的行列進入社會。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悅)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至此,萬物在運動中演化,完成了一大週期。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洛書試圖用數學幻方概括世界本質,表達了一種數學神祕主義觀點,類似於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洛書是術數中乘法的起源

4 9 2

3 5 7

8 1 6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宮。

洛書與九宮有着密不可分別的關係

古洛書

4巽宮 9離宮 2坤宮

3震宮 5中宮 7兌宮

8艮宮 1坎宮 6乾宮

口訣: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爲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中國初民爲適應於農業生產,將洛書分爲九宮。太乙居中,一年運行八宮。八宮的名稱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轉的時序分別是:冬至、坎宮、葉蟄;立春、艮宮、天留;春分、震宮、倉門;立夏、巽宮、陰洛;夏至、離宮、上天;立秋、坤宮、玄委;秋分、兌宮、倉果;立冬、幹宮、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則屬於文王后天八卦。

在中國古文化中無不打上洛書的印記,因爲洛書是和諧、平衡的象徵。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洛書者,圓之象也’。洛書使用數字構造出的一個‘圓之象’。宋人的解釋是:洛書橫、豎、斜的數之和都是十五,九個數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圓者一圍三’。還有一個解釋是:洛書不管怎樣擺,不管從那個角度數,其直線上的和都是一個固定數,而這正是圓的直徑的特點。

精讀《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

【題解】六元:指風、火、溼、熱、燥、寒六種氣候變化的本元,也就是主歲的六氣;正,即政;紀,即記事。三十年爲一紀,六十年爲一週。本篇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所以篇名稱“六元正紀大論”。具體內容包括六十年內運氣合治及運氣勝復正化的具體情況;五運,六氣的同化;五運、六氣來臨的先後次序;六氣十二變的有關內容;五氣鬱發的物象及致病情況。

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中國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義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醜、未---土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

甲、己------土運

乙、庚------金運

丙、辛------水運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爲中運太過之年

雙數(乙、丁、己、辛、癸)爲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

子、午 -----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 ----- 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 -----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 -----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關係,

五色是青紅黃白黑,

五方是東南中西北

五時是春夏長夏秋冬,

五臟是肝心脾肺腎,

五味是酸苦甜鹹辣,

五音是角徵宮商羽,

五常是仁禮信義智,

還有天上的五星等等。

64卦沿圓圖依序逆順而排,前32卦逆時針左旋,後32卦順時針右行,運行軌跡與太極中心曲線5一致。表明64卦蘊含了宇宙5大本體精、炁、神、道、陰陽全部信息。左旋顯示萬物運動永恆之原生態,右行展示人類社會“法自然”之變化態。圓圖是天道與人道演化運動的體現,而方圖則表明地道相對穩定。所以我們一改邵雍之說而與太極運行法則一致。

綜上所述,用數學表述爲:無極(0);S曲線(5);兩儀,老陰(6)、老陽(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

數學公式爲: 0+5+6+9+4+8+64=96

從數學科學的角度分析又會怎樣呢?

第一、太極中心爲五大本體: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陰陽);五個5,計爲25;

第二、太極中心兩側,左爲老陰6,右爲老陽9,6與9相加計爲15;

第三、太極外圍八卦相隨,八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計24;

綜上三個數總計:

25 + 15 + 24 = 64

此數與八經卦相重疊(8×8=64)之別卦數完全一致。這表明太極卦數理與萬物構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經》64卦系統蘊含了宇宙萬物構成格局與生成規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極(卦)”世界,實質上就是“靈感時空”世界。

(1)河圖中心數之5,與“太極(基)”中心曲線5相一致,地道法則是從天道而來;河圖秉承太極之道,以數理展示宇宙本體存在精、炁、神、道、陰陽,主宰宇宙萬物的生存與發展之格局;

(2)河圖中心數5加10爲15,與“太極(象)”中心曲線5左右兩側老陰(6)與老陽(9)之和爲15相一致;表明宇宙萬物“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孕育演化法則;

(3)河圖外圍黑白(陰陽)排列之數,都圍繞中心數按陰順陽逆之方向旋轉運動不止,體現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的運動變化規律;

(4)出現在我國距今至少8000年時期的河圖之數,與後世人創造的0、1、2、3、4、5、6、7、8、9、10數學科學符號不約而同,天衣無縫,絲毫不差。生數5,地數5,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55。無爲數,有爲數,一陰一陽也是數;陽行左,陰行右,一逆一順爲天道;近隨遠,古同今,成爲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譯的符號語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萬物以自然爲藍本,有序而統一;

河圖之數實屬全世界公用的數學科學符號之太祖。

(5)河圖之數佈局的原理、法則來源於太極。除中心數外,其陽數9、7、3、1逆旋,其陰數2、4、6、8順行,形成太極圖形,正面爲5之運行軌跡,負面亦2之運行軌跡,5與2爲立體的兩極;河圖亦是立體結構,是太極豐富蘊義的具體展現;太極隱含天道蘊義,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以數理規範承傳天道原則而展現地道對應統一和無限循環之法則。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爲正極,以2爲負極,三者是一個穩定而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太極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仿生而展示萬物在統一中無限循環,而洛書則顯現人類社會遵循先天法則,通過變化實現平衡而穩定。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經過變革而適應之,是人類生存、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變革-平衡-發展,再變革-再平衡-再發展,漸進循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只有不斷變革,才能使主觀不斷地適應客觀,才能使社會平衡而穩定,繁榮昌盛。

太極爲原生態,河圖爲仿生態,而洛書則是變化態。

現按照洛書九宮之數原位,分陰陽順序分解如下:

① 陽數順序由大至小運行,如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2;

② 陰數順序由小到大運行,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5;

97(5)31洛書陽數運行線路圖 24(5)68洛書陰數運行線路圖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含的宇宙奧祕。

(1)天道(陽)左旋,地道(陰)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後四卦右行,其運行法則及其軌跡線路與“太極(基)”中心曲線顯示的法則、軌跡線路一致,即運行之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的形態。而太極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即精、炁、神、道、陰陽。5的負極是2,因此可以認爲,伏羲先天八卦是一個蘊含了宇宙全部本體信息之有機立體結構;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後右排列,按時針方向是先逆後順,其陰陽消長規律與太極陰陽消長規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據天道陰陽兩儀互爲消長之法則,揭示出萬事萬物孕育發展漸進循環的運行規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陰一陽兩兩相對應。乾1對坤8,兌2對艮7,離3對坎6,震4對巽5;各對卦,序數相加之和爲9, 卦畫數相加之和亦爲9。乾、坎、艮、震、陽四卦,其卦畫數之和爲18;坤、兌、離、巽陰四卦,其卦畫數之和亦爲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極之原則,對應統一,平衡而穩定;對應統一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後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據先天原則,經過“變革”,反映人類與自然陰陽結合、萬物化生的生成規律,說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爲父,坤女爲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變化態結構。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礎上,對八經卦方位進行了“變革”和調整。這個“變革”使天道法則轉化成爲人道之運用規律。所以使乾爲天、坤爲地之主旨,轉化成爲乾父、坤母,進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一個以男(陽)、女(陰)爲主體的正、負極相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

後天八卦反映人類社會組織、生產、生活、樂趣、婚媾、勞作和成功等規律;所以,《說卦》認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至役乎坤,說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圖

(2)現在,我們將後天八卦按照其陰陽屬性,納入顯示人道之洛書九宮圖內,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男女(陰陽)以九宮圖中5爲中心,進行各種建構和活動。而洛書九宮圖中心5與河圖中心5一樣,是“太極(基)”中心曲線5的承傳,蘊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之義及其全部信息。

說明反映人類社會規律的後天八卦,恪守先天運行法則,順乎後天變化之理;

心靈能量是藏在身體裏的大智慧

依據《易道》陰陽兩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隱”與“顯”、“幽”與“明”兩種狀態。探索真理應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顯”的同時,也要深究“隱”,才能達到臻善的境界。

“無極之原說”中已充分論述了無極,即“無、始、母、0、星雲團”等概念是無形無象的渾沌世界;

“太極生成說”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渾沌世界基礎上孕育出一條曲線5,謂之“太極(基)”;這是宇宙原始渾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現,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體的存在數理。我們依據數學符號科學規律,結合自然界主導性存在現象認爲,這條曲線代表符號就是數字符號5。這個數,雖然說在久遠的遠古時期顯現,但它確確實實又在人類歷史的“後來”,在數學符號科學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處中心,對全部數學符號的產生髮揮了無可置疑的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同時,結合現代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確認5的蘊義也理所當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過程中起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陰陽”。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體存在。這個存在是宇宙生成與發展中,自始至終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恆存在。

我們將進一步分析、探討這5大本體各自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精爲物,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質及其能量的表現形式;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客觀顯象實在。“精”,位處後天八卦坤之位,坤爲地,爲物。一切物質均具有陰陽兩種屬性,它制約於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規律,受炁的影響和宇宙意識的主導。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說:“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爲物質實體,而心呢,古人則認爲是思維意識(神)之源,固身(物體)受意識(神)之主導。氣(炁)是這種“主導”發生的橋樑和動力形式,失之則無濟於事。道家有的學者誤認爲,“氣就是神,神不守,服氣便徒勞無功。”(《形神可固論》)氣與神混一是錯誤的,唯物論者認爲物質可產生意識的觀點也是不對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炁爲介,流存於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混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間之橋樑和動力形式之表現。炁,對應後天八卦巽之位,巽爲風,爲氣。

炁與氣有本質的區別。炁爲本原存在,純而潔;而氣則是由於炁的流動參雜了塵埃物質而形成。炁爲先天純淨之存在本體,而氣爲後天混合而成。氣的主體是炁。爲了便於討論問題,我們在本文中還暫時使用“氣”這個字。

氣無形無狀,它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屬於介質。它制約於物質生成及其演化之規律(道),受陰陽性質的影響和意識的主導。

道家學者認爲:“人因陰陽二氣化合而成男女,因氣而生精,因氣而生神”(《養生延命錄》)。氣在人與精、人與神之間發揮着尤爲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氣聚而精生,氣通則神存;氣泄而精散,氣斷則神亡。所以說氣道相通,氣識相成。氣與物與識相隨而有別。古代有的學者認爲,五氣:“軟氣、溫氣、柔氣、剛氣、風氣”分別化爲“水、火、木、金、土”五行,將氣(炁)與物混,這顯然是錯誤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神爲識,是思維與意識的存在形式,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極)實有世界,萬事萬物的主導者,隱存於太極之中心,陰陽不測之謂神。她位處5大本體之中位,以物爲體,以氣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但無隨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遵守道德,奉行規律,神靈不能另行其事,對人絕無傷害。《淮南子·本經訓》也認爲,“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

神是宇宙思維與宇宙意識。思維並非都有意識,但意識都具有思維。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但具有思維能力,而且還具有意識和意識反饋;而動物卻只具有思維而沒有意識與意識反饋。

人的意識與意識反饋,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優遺傳,動物的思維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劣遺傳。宇宙生命具有優劣階梯遺傳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亂爲。人被傷害者,是因爲自己違背了天道、地道與人道之故。

神如大腦一般(思維意識),她與精(物)、炁(介)、道(律)、陰陽(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組成了一個嚴密的有機體結構。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道爲律,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演化及其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規律;它不是一個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通過形式邏輯系統和一種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現出來。“式”主靜,“能”主動,兩者同時發生,謂之道。它貫穿於事物發展的自始至終。道,處後天八卦乾之位。乾爲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老子最早發覺宇宙本體及其萬物中道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智慧。

自然行爲,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遵道循規有序的法自然;二是無矩無束亂爲無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於神(識)的主導。這個主導當然是法性主導,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導。

老子所稱之道,有兩種性質:一是宇宙本體存在之道;二是事物變化發展之道;本體有存在之道,發展有變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很明顯,老子在這裏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之本體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德經》)所指之道,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發展之道。

現實世界之特質來源於本體。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陰陽)而成,因識(神)而聖。尚若宇宙中沒有精、炁、神與陰陽的存在,也就無所謂“道”了。

陰陽。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陰陽爲性,是萬事萬物固有的兩種天然屬性;最早的陰陽二字出現在《詩·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是說在山頭上觀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陰,哪一面是陽。經過長期提煉,老子將其高度概括爲對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它也不是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隨着事物的產生而產生,同時又隨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陰主靜而陽主動,動靜相隨,前後相依,互爲其根。“陰陽”, 位處後天八卦艮之位,艮爲山。

伏羲氏最早發現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並用兩個符號(陰爻與陽爻)始創八卦及64卦系統,雖然沒有陰陽二字,只有陰陽符號,但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創舉。

陰與陽是一事物立體狀態的兩極。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說明萬物陰陽二性既相隨又相依,在氣的“介入”之下,萬物才能保持平衡、穩定、生長、發育。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一靜一動,陰陽調和。無陰,陽不能生;無陽,陰不能成;陰以陽成,陽以陰生。

在現實世界中,陰陽現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熱,植物有雌雄,動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諸事有前後,亦有正反……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宇宙中若沒有實性本體的存在,就不會有陰陽之存在。

氣有陰陽,但陰陽不等於就是氣。有些學者把氣與陰陽混而爲一,這是錯誤的。

不少學者認爲,“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本作者認爲,陰與陽之間只有互相吸引,而不會互相排斥。所以,陰陽是對應的統一體,而不可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孕育、演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萬物都孕育在這裏,來源於這裏、產生自這裏。她們之間互爲條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對應而統一;絕不排斥、絕不對立、絕不鬥爭。精、炁、神、道、陰陽,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亡。

5大本體虛實結合,排列有致。精爲物,炁爲介,神爲識,爲實性獨有存在;我國道家認爲,精、炁、神是人體賴以存在的三大因素。《雲笈七籤》卷五五稱:“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爲神,二爲精,三爲氣。”真可謂言之有理。

道爲律,陰陽爲性,兩者爲虛性附有存在。虛性附有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而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氣狀實,元氣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爲物,有形有狀,萬物實有存在形式;

炁爲介,無形無象,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

神爲識,主理。以物爲體,以炁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就萬物,具有主導性而無隨意性。認爲神是萬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觀點是錯誤的。神主公平、正義,認爲有求必應的思想也是不對的。

道爲律與陰陽二性,隨有則有,隨無則無。

精、炁、神、道、陰陽,隱藏於太極中心,以S曲線的形式顯現在人們面前,其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其兩側爲老陰6和老陽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極(負極)即是數學符號中之2;正極5與負極2構成中心軸之兩極,與陰陽正極69、負極96,共同形成一個嚴密的立體有機結構。

太極圖神奇,絕妙無比,堪稱“天下第一”,名符其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爲“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爲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爲: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爲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爲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爲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爲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

天本一而立,一爲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鑿度》)

“河圖”的生成數爲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爲,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一爲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爲每天的第二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類推。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

【內容】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着無窮的奧祕;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爲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爲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爲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爲”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釋義】

一、河圖之象

2*4釐米。2007年9月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現

(其中,單數爲白點爲陽,雙數爲黑點爲陰。四象之中,每象各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爲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爲土。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爲《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爲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爲陽,2、4、6、8、10,爲陰。陽數相加爲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爲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爲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爲水之生數,二爲火之生數,三爲木之生數,四爲金之生數,五爲土之生數。六爲水之成數,七爲火之成數,八爲木之成數,九爲金之成數,十爲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爲陽數,其和爲九,故九爲陽極之數。二、四爲陰數,其和爲六,故六爲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爲15數,故化爲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爲天地之體數,大衍爲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爲體,四十九爲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爲: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爲朋,四、九爲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爲一、六共宗,乙庚合爲二、七同道,丙辛合爲三、八爲朋,丁壬合爲四、九爲友,戊癸合爲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爲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爲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爲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音xiu),黃道十二宮對照圖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繫,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河圖之理

圖與二十八星宿(xiu)黃道十二宮對照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爲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爲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爲陰數左旋;皆爲順時針旋轉,爲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爲地理,故在天爲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爲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爲風爲氣,地之形爲龍爲水,故爲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爲德爲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爲中爲陰,四象在外爲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爲陽,金水相生爲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爲靜,外四象爲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爲圓形,木火爲陽,金水爲陰,陰土陽土各爲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爲太陰,火爲太陽,木爲少陽,金爲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爲天,天以人爲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爲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爲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爲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爲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爲方爲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來源傳說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爲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爲八卦,以《尚書·洪範》爲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爲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爲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爲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爲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爲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爲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爲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爲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爲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爲河圖洛書爲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爲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爲河圖爲上古氣候圖,洛書爲上古方位圖,或以爲河圖爲天河之圖。衆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係。一般認爲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爲:“河圖洛書相爲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爲河圖象天圓,其數爲三,爲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爲二,爲偶。(《易學啓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爲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爲:“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爲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爲:“河圖爲體而中有用,洛書爲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裏,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爲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爲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爲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爲龍馬爲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爲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爲“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爲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爲《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爲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爲: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爲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爲例,震爲東,代表春分;巽爲東南,代表立夏;離爲南,代表夏至;坤爲西南,代表立秋;兌爲西,代表秋分;乾爲西北,代表立冬;坎爲北,代表冬至;艮爲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北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峯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爲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爲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爲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

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佈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爲“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爲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

《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麪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爲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

《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 然河圖、洛書究爲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於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曆法。⑤洛書起源彗星的氣體尾巴軌跡。⑥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繫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裏介紹幾種較爲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裏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衆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着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衆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着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着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爲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裏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真僞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僞、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繫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爲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爲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爲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爲怪妄,並大肆攻擊。其先驅爲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爲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爲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爲道家假借《易》理以爲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爲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爲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爲發揮《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爲《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爲河洛爲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爲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衆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併爲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爲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爲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佔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爲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聯繫。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爲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爲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爲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爲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着神祕的外衣,公認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鑑》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爲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爲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爲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爲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一、解析河圖洛書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這兩幅圖具有數字性和結構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字性。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爲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爲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構分佈形態對稱,具體表現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佈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爲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佈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佈在八個方位。 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着豐富的數理關係,下面分別論述。

河圖包括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

縱向數字:7、2;1、6 7+1=2+6

橫向數字:8、3;4、9 8+4=3+9

並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其和爲20。

2.等差關係。四側或居中的兩數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爲5。

洛書包含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非常明顯地表現爲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相等,其和爲15。

2.等差關係。細加辨別,洛書隱含着等差數理邏輯關係。

①洛書四邊的三個數中,均有相鄰兩數之差爲5,且各個數字均不重複。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顯然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反映出洛書與河圖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

②通過中數5的縱向、橫向或對角線上的三個數,數5與其它兩數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縱向 |5-9|=|5-1|或9-5=5-1

橫向 |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數理關係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河圖洛書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和或差”的算術邏輯關係,儘管兩者有所差別,但是它們表示的數理關係有相似共同之處,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推導河圖洛書

用純數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

中國文字的起源告訴我們,漢字屬象形文字,書畫同源,中國原始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在,不妨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數理關係。

1、按對稱分佈方法作圖,採用窮舉法,以數5爲母體居中,數1、2、3、4均勻分佈在四周的組合圖式有以下3種: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圖所示,這些圖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

2、當以上圖式中的各數,加上5時,就表示了6~10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3、把上述對應圖式兩兩重疊,就表示了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整理C系列圖式:

①C—1圖式

縱向 6+8≠1+3

橫向 2+4≠7+9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不等於偶數之和。

這個圖式體現不出數字之間的運算規律性,故舍去。

②C—2圖式

縱向 6+2=7+1

橫向 8+4=9+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圖式Þ 8/3—10/5—9/4

|

6/1

此圖式即爲河圖。

③C—3圖式

縱向 6+4=1+9

橫向 8+2=7+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且這兩個方向的奇數或偶數之和也相等,均爲10。所以這個圖式還可以進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圖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捨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後一個圖式即爲洛書或九宮圖。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洛書較之河圖表達的數理關係更爲豐富、高級一些。河圖洛書以圖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的“和差關係”,本質上表現爲數學思想。

構思河圖洛書起源的歷史原因

數學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嚮導,人們離不開數學,否則,就不能正確分析和把握客觀事物,就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在三百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昭示了人類數學文明的啓蒙。在人類最初經歷的原始社會,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生產活動過程。這些活動離不開數,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數來清點勞動人數和計算勞動工具,要用數來記錄農牧和漁獵的勞動成果,要用數來分配勞動產品,還要用數來交換剩餘勞動產品,如此等等。否則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生產力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最初對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原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原始人對數的知識的不斷增加,必然會總結出最早的、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不妨把河圖洛書假設爲與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應的數學規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2、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3、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所以,河圖洛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階段,它產生於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

河圖洛書,特別是洛書很可能作爲一種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在原始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洛書出現在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洛書運用於明堂建築便是證明。其實,在其它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也發現了洛書的蹤跡。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祕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也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參見趙國華《八卦符號與半坡魚紋》)從本質上看,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分配勞動產品。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度下,當人們經過一定時期的勞動,需要分配勞動果實,共享豐收喜悅之時,大家集中起來,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他們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蒼;他們要採取一定方法,正確盤點和合理分配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利用洛書進行計算,洛書起着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的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對勞動產品盤點和分配工作。也許,正因爲洛書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書便成爲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於洛書與龜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狀具有同構性,因而,洛書可以烙刻在龜背上,於是也就有了洛龜貢書的美好傳說。

(四)關於與河圖洛書相關的內容

關於河圖洛書與《易經》的關係,這裏不談。要講的是一些不爲人們注意的有關內容。

1.洛書隱含萬字符。

洛書稍爲變化,就可推進萬字符:

④ ⑨ ②

③ ⑤ ⑦ Þ

⑧ ① ⑥

在萬字符結構狀態下,洛書隱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數理關係,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來,如兩數之差爲5的四組數;萬字符的兩個曲臂上,各數之和相等,均爲25,等等。換句話說,萬字符是對洛書的一種獨特的數學解析,並且它反映出洛書與河圖在數理方面的內在聯繫,只要把曲臂外側拉直,洛書的結構形態就與河圖一致。當有了洛書和萬字符,把河圖省去也可以,因爲河圖中的數理關係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鑑於以上分析,與其說萬字符象徵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還不如說萬字符是洛書的轉化形態,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從光線中看出萬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書而敬仰萬字符也是說得通的。

2.河圖洛書包含算盤的數學原理

首先從數學原理看,河圖洛書的數理特點與算盤的主要規則相吻合:其一,河圖四側的兩數之差均爲5,即一個大於5的基本自然數可表示爲數5加上一個小於5的自然數,這與算盤珠碼中把5顆下珠升作一顆上珠的五升制規則相對應;其二,洛書的縱、橫和對角線方向上的三數之和均爲15,這與算盤中每檔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從歷史發現看,儘管“操珠運算”的思想歷史悠久,但最早記錄的成熟算盤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畫卷“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檔)七個黑點(珠)的大算盤。而河圖洛書儘管在先秦時期早有傳說,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圖洛書的發現與算盤的產生的歷史時間有着驚人的巧合。綜上緣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盤的實物形態起源於珠,算盤的數學原理來自於河圖洛書。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認識事物只有從事物本身的內容以及相互聯繫的事物出發,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河圖洛書的本質是數學,是原始古人創造的一項數學成果,這些正確的思想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古人稱:“洛書者,數之源也”的觀點名副其實。

【河圖推演出新—人面圖】

一、由河圖可以推演出一個數字與圖形完美結合,且酷似人面的圖形。——人面圖。

圖外輪廓爲梯形,構成圖形的線段均爲整數。梯形有象徵凸凹兩部分結合而成。梯形的下邊長9釐米,上邊長8釐米,腰邊長爲13釐米,圖形內部三橫的長度爲3釐米,兩豎的長度爲4釐米。把每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其之和正是60釐米。

該圖,形似人面,凸凹結合的線條恰好處在人類五官的位置;將人面圖與嬰兒的面部比照(如圖二),就能直觀這種聯繫。因此圖案就命名爲人面圖。

二、河圖推演人面圖過程。

將河圖順時旋轉90°(如圖),河圖中的數字用線段的長度來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圖。過程如下:

圖四的上邊是8個黑點,圖一人面圖的上邊長8釐米長的線段;圖四的下邊是9個白點,圖一人面圖的下邊長9釐米的線段;圖四8個黑點下面是3個白點,圖一人面圖內的三段橫線長度均是3個釐米;圖四9個白點的上方是4個黑點,圖一人面圖內的兩豎線長度均是4釐米;圖四的左邊是6個黑點右邊是7個白點兩數加起來是13,圖四內1個白點、2個黑點、10個黑點三個數加起來合亦爲13.圖一人面圖的腰邊長均爲13,與河圖的對應關係13=6+7,

13=1+2+10;但是連接人面圖中兩根3釐米長的橫線即得到一條2.5釐米長的隱線。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圖是從河圖推演出來的。人面圖是圖形與數字完美結合的典範,是今世的”河圖”。

三、河圖建築。

河圖有了線的形體(暨人面圖)之後,按照人面圖可施工一處建築。

孔子《易傳》共7種10篇,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經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舍。當此之際,如生龜解殼,活蟹落湯,地水火風,各自分散。

而神既離形,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爲種。納想爲胎,入母中官,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驚胞破,如行山巔蹶什之狀。頭懸足撐而出。囫圇一聲,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泥丸;夜潛兩腎,而蓄于丹鼎。乳以養其五臟,炁則衝乎六腑。骨弱如綿,肉滑如飴,精之至也;視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於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坤卦。

自一歲至三歲,長元炁六十四銖,一陽生乎復卦。

至五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臨卦。

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手泰卦。

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生手大壯。

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生乎夬卦。

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是爲乾卦。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襲常。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爲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在古代傳說中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圖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伏羲通過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口訣:

一六共宗,爲水居北;

二七同道,爲火居南;

三八爲朋,爲木居東;

四九爲友,爲金居西;

五十同途,爲土居中。

八卦源於陰陽概念一分爲二,文王八卦源於天文曆法,但它的“根”是《河圖》。

伏羲被稱爲“人祖”,位列三皇五帝,他最廣爲人知的就是“一畫開天”,創立八卦,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還有伏羲的廟宇和陵墓,被稱爲“太昊陵”。

據說在人類矇昧未知的時代,人類的生活非常的艱難困苦,要與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作鬥爭,還要與洪水猛獸疾病等作鬥爭,生存堪憂。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偉人——伏羲。他帶領人們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伏羲感到非常的挫敗。

於是,伏羲經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妙,仰觀日月星斗的變化,俯察山川景物的規律,不時地反省本人,追年逐月,風雨無阻。或許是感動上天,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入迷,他好像是看見了一副非常美好的畫面,正當他沉浸其中的時候,突然一聲炸響,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體卦圖清楚,閃閃發光。這時分水石亦幻化成爲平面太極,陰陽相繞,光芒四射。

伏羲忽然心有所感,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認識之中,他頓時眼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了——唯陰陽而已。爲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用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崇高的思想化作最爲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五湖四海排列而成了八卦。

這就是伏羲的“一畫開天”,從此爲人們打開了理性的大門,掌握住了大自然的命脈,爲人類的前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伏羲也從而贏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易經·繫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繫辭上傳》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繫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我看你是想問年命五行是哪種 要想算命需要提供生辰八字:年月日時(干支紀年法) 你只提供了年月日:戊辰 庚申 庚戌(時間沒有,八字只有六字,還差倆字) 戊辰納音年命為:

大林木 給你介紹一下甲子紀年法。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只需填寫你的電郵便可獲得:

真人為你批算八字命格,

1000字免費分析報告

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乾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週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

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

所以太歲紀年和乾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迴圈使用。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乾支。

命運這事兒不可執著,成事在人。後天的奮鬥可以改變命運。

2樓:匿名使用者

問你媽,你的出生時辰,然後找個算命的仙兒

怎麼算我的五行八卦屬性?

3樓:匿名使用者

生日(公曆): 1988年 12月 12日 11時0分生日(農曆): 戊辰年 十一月 初四 午時八  字: 戊辰 甲子 辛丑 甲午

五  行: 土土 木水 金土 木火

納  音: 大林木 海中金 壁上土 沙中金五行分析:

總述:八字偏弱,八字喜「金」,起名最好用五行屬性為「金」的字。分析如下:

此命五行土旺;日主天干為金 (同類為:金土;異類為:火木水。五行統計: 2木, 1火, 3土, 1金, 1水)

4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您的生辰八字為:戊辰年 甲子月 辛丑日 甲午時,不知道您的性別,所以只能看看您的五行屬性了。

戊 辰 甲 子 辛 醜 甲 午土 土 木 水 金 土 木 火陽 陽 陽 陽 陰 陰 陽 陽從上述分析來看,您命中五行俱全,命格齊全,但土性太重,將剋制日主金的成才。

而且您命中偏陽,性格易衝動,如果生於東南陽向之地,則陽亢之力更甚。如果為男性,則敢打拼,有魄力,易成就事業,但喜爭強鬥勝,不服輸,故挫折頗多,且不易守成。若為女性,則為女強人之流。

五行八卦怎麼推算

5樓:雨音雪子

生辰八字

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就叫生辰八字。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裡缺五行中的什麼了。

五行:金、木、水、火、土

(注: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剋土、土克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注: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地支(時辰):

子(zǐ,二十三時至一時)、 醜(chǒu,一時至三時)、

寅(yín,三時至五時)、 卯(mǎo,五時至七時)、

辰(chén,七時至九時)、 巳(sì,九時至十一時)、

午(wǔ,十一時至十三時)、 未(wèi,十三時至十五時)、

申(shēn,十五時至十七時)、酉(yǒu,十七時至十九時)、

戌(xū,十九時至二十一時)、亥(hài,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

地支(月份):子(十一月)、醜(十二月)、寅(一月)、卯(二月)

辰(三月)、 巳(四月)、 午(五月)、未(六月)

申(七月)、 酉(八月)、 戌(九月)、亥(十月)

地支(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注: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醜、未屬土。)

根據以上資訊,從萬年曆上查得自己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就可以推斷自己的五**況了。

舉個例子:我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廿二正午十二點左右生的,用天干地支表示為:甲子年乙亥月 壬子日 丙午時,對應五行分別為:

木水木水 水水火火,缺土和金,故取名為:王鍵均(五行中缺什麼,名字中補),從而五行俱全,命運興旺。

八卦圖我在前面我已經大致的用自己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了,那麼八個卦都代表什麼?及對應五行的屬性又是什麼!

上圖爲五行相生相剋圖!如果說五行就要用到後天八卦圖,這敵占時不多做解釋,從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即是:金克木、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爲三爻卦,而易經64卦則是由八卦中的任意兩卦疊加放置組成一新卦,64卦都爲六爻卦(有3個爻叫三爻卦,有6個爻就叫六爻卦很好理解),6爻卦分上下兩部分,上爲上卦,又稱外卦,下爲下卦,又稱內卦,6爻卦每一爻讀法(由下而上讀,初,二,三,四,五,上!遇陽爻讀九,遇陰爻讀六,)讀卦名則是先讀上卦在讀下卦!

八個卦中每一卦的基本含義:

乾:爲天。五行屬性爲金。代表天、也代表金屬,或具有金屬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1

兌:爲澤。五行屬性爲金。代表沼澤、水性物質,也代表金屬或具有金屬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2

離:爲火。五行屬性爲火。代表火、或具有火屬性的東西。先天數爲:3

震:爲雷。五行屬性爲木。代表雷、代表樹木、或具有木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4

巽:爲風。五行屬性爲木。代表風、也代表樹木、或具有木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5

坎:爲水。五行屬性爲水。代表水、或具有水性質或流動性質的東西。先天數爲:6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爲陽,黑魚表示爲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易”爲日月,“易”爲陰陽,“太極圖”就是一個“易”的——日月、陰陽的代表符號。陰陽是由日月代表的。

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爲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制約的,所以有陰陽,有食物鏈,有相生相剋。

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一黑一白,分爲陰和陽,表明事物具有相對獨立性,陰陽有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龍鳳呈祥

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與和諧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先後天八卦圖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也稱爲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的依據是《說卦傳》所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意思是天與地上下定位,山與澤氣息貫通,雷與風相互激盪,水與火背道而馳,八卦形成彼此交錯的現象。

圖中上爲乾,下爲坤,代表天與地;左爲離,右爲坎,代表火與水,意即日與月。我們對此四卦並不陌生,如韓國的國旗即是如此。接着,左上角爲兌,右上角爲巽,代表澤與風。然後,左下角爲震,右下角爲艮,代表雷與山。

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也稱爲文王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依據也是《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極星)從震位出發,到了巽位使萬物整齊生長,到了離位使萬物彼此相見,到了坤位使萬物得到幫助,到了兌位使萬物愉悅歡喜,到了乾位使萬物相互交戰,到了坎位使萬物勞苦疲倦,到了艮位使萬物成功收場。

圖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則位於西南。艮爲山,接近天,在東北;巽爲齊平,近地,在東南。然後,另外四卦分別是:震在東,兌在西,離在南,坎在北。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

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五行爲土。

《河圖》“十”字形佈局中,橫線上的數(8,3,10,4,9),其和爲34;縱線上的數(7,2,5,1,6)其和爲21,它們正好將55分成21、34這兩個部分,而21與34這兩個數字是相鄰的斐波那契數(斐波那契數列爲:1,1,2,3,5,8,13,21,34,55,144…隨着項數的增大,相鄰兩數的比接近黃金分割點),與黃金比例分割完全一樣。

洛書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龜長九尺,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在數學上屬於三階幻方,古人總結了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央。

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

一切自然數的數字根只有1、2、3、4、5、6、7、8、9九數,此爲“洛書九數”!“洛書九數”的排布構成第一個幻方。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老子道德經原文 譯文 註釋 引語 評析 解讀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註繹 劉先銀 編註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爲”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

老子這裏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道德經》本身也是《易經》的序言,讀懂《道德經》是理解易經的基礎。閱讀《道德經》,明白四達,滌除玄覽,唯道是從,開啓自在快樂的心境;閱讀《道德經》,執古之道,與時偕行,御今之有;閱讀《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研究《易經》,必須與《河圖》《洛書》《道德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纔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題記 劉先銀 2012

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傳說】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儘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

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爲易道之悲憫蒼生。

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爲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干地支與陰陽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八卦象數對應表

八卦 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數字 1 2 3 4 5 6 7 8

五行 金 金 火 木 木 水 土 土

臟腑 大腸 肺 心 肝膽 腎 胃 脾

五行與干支

天干

金:庚、辛

木:甲、乙

水:壬、癸

火:丙、丁

土:戊、己

地支

金:申、酉

木:寅、卯

水:子、亥

火:巳、午

土:醜、辰、未、戌

二十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各月的節氣和中氣是固定的。各月由所含“中氣”來表徵。沒有“中氣”的月爲閏月。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根據《周易·序卦傳》所論64卦順序原理,首先從圓形上方開始,往左旋逆排,將前32卦依次排列於圓形左側達圓周90度之內,而將後32卦依次從圓形上方往右順排於圓形右側達圓周90度之內。

孔子在《序卦傳》裏對64卦的順序排列,作了詳盡說明。他認爲:有天地,然後萬物生,故乾坤領先;盈天地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而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也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故受之以剝。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傳》認爲,天地生萬物之後,纔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並進而產生上下禮儀之道,形成人類社會。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在“萬物”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象徵交感之意的鹹卦之後,受之以恆。恆者久也。人類脫離“動物”階段,進入社會是從“遁”開始。所以,我們認爲“遁”是後32卦的首卦,在圓圖的上方按時針方向順行排列開始。這是人類脫離動物界,進入社會的標誌。幾千年來,歷代學者都認爲64卦中,前30卦爲上經,下經從鹹卦始34卦,這顯然與人類在動物界經歷了漫長的恆久過程不相符合。人類絕不可能一產生就能進入社會,它必然有一個在動物界經歷漫長的“野蠻”期,然後逐漸脫離動物界進入“文明”期。

遁者,脫離或逃離也,人類從此脫離“動物”的行列進入社會。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悅)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至此,萬物在運動中演化,完成了一大週期。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洛書試圖用數學幻方概括世界本質,表達了一種數學神祕主義觀點,類似於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洛書是術數中乘法的起源

4 9 2

3 5 7

8 1 6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宮。

洛書與九宮有着密不可分別的關係

古洛書

4巽宮 9離宮 2坤宮

3震宮 5中宮 7兌宮

8艮宮 1坎宮 6乾宮

口訣: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爲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中國初民爲適應於農業生產,將洛書分爲九宮。太乙居中,一年運行八宮。八宮的名稱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轉的時序分別是:冬至、坎宮、葉蟄;立春、艮宮、天留;春分、震宮、倉門;立夏、巽宮、陰洛;夏至、離宮、上天;立秋、坤宮、玄委;秋分、兌宮、倉果;立冬、幹宮、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則屬於文王后天八卦。

在中國古文化中無不打上洛書的印記,因爲洛書是和諧、平衡的象徵。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洛書者,圓之象也’。洛書使用數字構造出的一個‘圓之象’。宋人的解釋是:洛書橫、豎、斜的數之和都是十五,九個數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圓者一圍三’。還有一個解釋是:洛書不管怎樣擺,不管從那個角度數,其直線上的和都是一個固定數,而這正是圓的直徑的特點。

精讀《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

【題解】六元:指風、火、溼、熱、燥、寒六種氣候變化的本元,也就是主歲的六氣;正,即政;紀,即記事。三十年爲一紀,六十年爲一週。本篇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所以篇名稱“六元正紀大論”。具體內容包括六十年內運氣合治及運氣勝復正化的具體情況;五運,六氣的同化;五運、六氣來臨的先後次序;六氣十二變的有關內容;五氣鬱發的物象及致病情況。

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中國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義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醜、未---土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

甲、己------土運

乙、庚------金運

丙、辛------水運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爲中運太過之年

雙數(乙、丁、己、辛、癸)爲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

子、午 -----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 ----- 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 -----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 -----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關係,

五色是青紅黃白黑,

五方是東南中西北

五時是春夏長夏秋冬,

五臟是肝心脾肺腎,

五味是酸苦甜鹹辣,

五音是角徵宮商羽,

五常是仁禮信義智,

還有天上的五星等等。

64卦沿圓圖依序逆順而排,前32卦逆時針左旋,後32卦順時針右行,運行軌跡與太極中心曲線5一致。表明64卦蘊含了宇宙5大本體精、炁、神、道、陰陽全部信息。左旋顯示萬物運動永恆之原生態,右行展示人類社會“法自然”之變化態。圓圖是天道與人道演化運動的體現,而方圖則表明地道相對穩定。所以我們一改邵雍之說而與太極運行法則一致。

綜上所述,用數學表述爲:無極(0);S曲線(5);兩儀,老陰(6)、老陽(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

數學公式爲: 0+5+6+9+4+8+64=96

從數學科學的角度分析又會怎樣呢?

第一、太極中心爲五大本體: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陰陽);五個5,計爲25;

第二、太極中心兩側,左爲老陰6,右爲老陽9,6與9相加計爲15;

第三、太極外圍八卦相隨,八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計24;

綜上三個數總計:

25 + 15 + 24 = 64

此數與八經卦相重疊(8×8=64)之別卦數完全一致。這表明太極卦數理與萬物構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經》64卦系統蘊含了宇宙萬物構成格局與生成規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極(卦)”世界,實質上就是“靈感時空”世界。

(1)河圖中心數之5,與“太極(基)”中心曲線5相一致,地道法則是從天道而來;河圖秉承太極之道,以數理展示宇宙本體存在精、炁、神、道、陰陽,主宰宇宙萬物的生存與發展之格局;

(2)河圖中心數5加10爲15,與“太極(象)”中心曲線5左右兩側老陰(6)與老陽(9)之和爲15相一致;表明宇宙萬物“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孕育演化法則;

(3)河圖外圍黑白(陰陽)排列之數,都圍繞中心數按陰順陽逆之方向旋轉運動不止,體現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的運動變化規律;

(4)出現在我國距今至少8000年時期的河圖之數,與後世人創造的0、1、2、3、4、5、6、7、8、9、10數學科學符號不約而同,天衣無縫,絲毫不差。生數5,地數5,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55。無爲數,有爲數,一陰一陽也是數;陽行左,陰行右,一逆一順爲天道;近隨遠,古同今,成爲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譯的符號語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萬物以自然爲藍本,有序而統一;

河圖之數實屬全世界公用的數學科學符號之太祖。

(5)河圖之數佈局的原理、法則來源於太極。除中心數外,其陽數9、7、3、1逆旋,其陰數2、4、6、8順行,形成太極圖形,正面爲5之運行軌跡,負面亦2之運行軌跡,5與2爲立體的兩極;河圖亦是立體結構,是太極豐富蘊義的具體展現;太極隱含天道蘊義,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以數理規範承傳天道原則而展現地道對應統一和無限循環之法則。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爲正極,以2爲負極,三者是一個穩定而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太極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仿生而展示萬物在統一中無限循環,而洛書則顯現人類社會遵循先天法則,通過變化實現平衡而穩定。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經過變革而適應之,是人類生存、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變革-平衡-發展,再變革-再平衡-再發展,漸進循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只有不斷變革,才能使主觀不斷地適應客觀,才能使社會平衡而穩定,繁榮昌盛。

太極爲原生態,河圖爲仿生態,而洛書則是變化態。

現按照洛書九宮之數原位,分陰陽順序分解如下:

① 陽數順序由大至小運行,如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2;

② 陰數順序由小到大運行,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5;

97(5)31洛書陽數運行線路圖 24(5)68洛書陰數運行線路圖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含的宇宙奧祕。

(1)天道(陽)左旋,地道(陰)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後四卦右行,其運行法則及其軌跡線路與“太極(基)”中心曲線顯示的法則、軌跡線路一致,即運行之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的形態。而太極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即精、炁、神、道、陰陽。5的負極是2,因此可以認爲,伏羲先天八卦是一個蘊含了宇宙全部本體信息之有機立體結構;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後右排列,按時針方向是先逆後順,其陰陽消長規律與太極陰陽消長規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據天道陰陽兩儀互爲消長之法則,揭示出萬事萬物孕育發展漸進循環的運行規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陰一陽兩兩相對應。乾1對坤8,兌2對艮7,離3對坎6,震4對巽5;各對卦,序數相加之和爲9, 卦畫數相加之和亦爲9。乾、坎、艮、震、陽四卦,其卦畫數之和爲18;坤、兌、離、巽陰四卦,其卦畫數之和亦爲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極之原則,對應統一,平衡而穩定;對應統一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後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據先天原則,經過“變革”,反映人類與自然陰陽結合、萬物化生的生成規律,說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爲父,坤女爲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變化態結構。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礎上,對八經卦方位進行了“變革”和調整。這個“變革”使天道法則轉化成爲人道之運用規律。所以使乾爲天、坤爲地之主旨,轉化成爲乾父、坤母,進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一個以男(陽)、女(陰)爲主體的正、負極相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

後天八卦反映人類社會組織、生產、生活、樂趣、婚媾、勞作和成功等規律;所以,《說卦》認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至役乎坤,說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圖

(2)現在,我們將後天八卦按照其陰陽屬性,納入顯示人道之洛書九宮圖內,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男女(陰陽)以九宮圖中5爲中心,進行各種建構和活動。而洛書九宮圖中心5與河圖中心5一樣,是“太極(基)”中心曲線5的承傳,蘊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之義及其全部信息。

說明反映人類社會規律的後天八卦,恪守先天運行法則,順乎後天變化之理;

心靈能量是藏在身體裏的大智慧

依據《易道》陰陽兩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隱”與“顯”、“幽”與“明”兩種狀態。探索真理應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顯”的同時,也要深究“隱”,才能達到臻善的境界。

“無極之原說”中已充分論述了無極,即“無、始、母、0、星雲團”等概念是無形無象的渾沌世界;

“太極生成說”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渾沌世界基礎上孕育出一條曲線5,謂之“太極(基)”;這是宇宙原始渾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現,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體的存在數理。我們依據數學符號科學規律,結合自然界主導性存在現象認爲,這條曲線代表符號就是數字符號5。這個數,雖然說在久遠的遠古時期顯現,但它確確實實又在人類歷史的“後來”,在數學符號科學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處中心,對全部數學符號的產生髮揮了無可置疑的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同時,結合現代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確認5的蘊義也理所當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過程中起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陰陽”。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體存在。這個存在是宇宙生成與發展中,自始至終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恆存在。

我們將進一步分析、探討這5大本體各自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精爲物,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質及其能量的表現形式;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客觀顯象實在。“精”,位處後天八卦坤之位,坤爲地,爲物。一切物質均具有陰陽兩種屬性,它制約於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規律,受炁的影響和宇宙意識的主導。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說:“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爲物質實體,而心呢,古人則認爲是思維意識(神)之源,固身(物體)受意識(神)之主導。氣(炁)是這種“主導”發生的橋樑和動力形式,失之則無濟於事。道家有的學者誤認爲,“氣就是神,神不守,服氣便徒勞無功。”(《形神可固論》)氣與神混一是錯誤的,唯物論者認爲物質可產生意識的觀點也是不對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炁爲介,流存於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混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間之橋樑和動力形式之表現。炁,對應後天八卦巽之位,巽爲風,爲氣。

炁與氣有本質的區別。炁爲本原存在,純而潔;而氣則是由於炁的流動參雜了塵埃物質而形成。炁爲先天純淨之存在本體,而氣爲後天混合而成。氣的主體是炁。爲了便於討論問題,我們在本文中還暫時使用“氣”這個字。

氣無形無狀,它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屬於介質。它制約於物質生成及其演化之規律(道),受陰陽性質的影響和意識的主導。

道家學者認爲:“人因陰陽二氣化合而成男女,因氣而生精,因氣而生神”(《養生延命錄》)。氣在人與精、人與神之間發揮着尤爲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氣聚而精生,氣通則神存;氣泄而精散,氣斷則神亡。所以說氣道相通,氣識相成。氣與物與識相隨而有別。古代有的學者認爲,五氣:“軟氣、溫氣、柔氣、剛氣、風氣”分別化爲“水、火、木、金、土”五行,將氣(炁)與物混,這顯然是錯誤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神爲識,是思維與意識的存在形式,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極)實有世界,萬事萬物的主導者,隱存於太極之中心,陰陽不測之謂神。她位處5大本體之中位,以物爲體,以氣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但無隨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遵守道德,奉行規律,神靈不能另行其事,對人絕無傷害。《淮南子·本經訓》也認爲,“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

神是宇宙思維與宇宙意識。思維並非都有意識,但意識都具有思維。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但具有思維能力,而且還具有意識和意識反饋;而動物卻只具有思維而沒有意識與意識反饋。

人的意識與意識反饋,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優遺傳,動物的思維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劣遺傳。宇宙生命具有優劣階梯遺傳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亂爲。人被傷害者,是因爲自己違背了天道、地道與人道之故。

神如大腦一般(思維意識),她與精(物)、炁(介)、道(律)、陰陽(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組成了一個嚴密的有機體結構。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道爲律,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演化及其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規律;它不是一個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通過形式邏輯系統和一種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現出來。“式”主靜,“能”主動,兩者同時發生,謂之道。它貫穿於事物發展的自始至終。道,處後天八卦乾之位。乾爲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老子最早發覺宇宙本體及其萬物中道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智慧。

自然行爲,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遵道循規有序的法自然;二是無矩無束亂爲無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於神(識)的主導。這個主導當然是法性主導,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導。

老子所稱之道,有兩種性質:一是宇宙本體存在之道;二是事物變化發展之道;本體有存在之道,發展有變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很明顯,老子在這裏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之本體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德經》)所指之道,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發展之道。

現實世界之特質來源於本體。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陰陽)而成,因識(神)而聖。尚若宇宙中沒有精、炁、神與陰陽的存在,也就無所謂“道”了。

陰陽。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陰陽爲性,是萬事萬物固有的兩種天然屬性;最早的陰陽二字出現在《詩·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是說在山頭上觀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陰,哪一面是陽。經過長期提煉,老子將其高度概括爲對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它也不是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隨着事物的產生而產生,同時又隨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陰主靜而陽主動,動靜相隨,前後相依,互爲其根。“陰陽”, 位處後天八卦艮之位,艮爲山。

伏羲氏最早發現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並用兩個符號(陰爻與陽爻)始創八卦及64卦系統,雖然沒有陰陽二字,只有陰陽符號,但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創舉。

陰與陽是一事物立體狀態的兩極。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說明萬物陰陽二性既相隨又相依,在氣的“介入”之下,萬物才能保持平衡、穩定、生長、發育。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一靜一動,陰陽調和。無陰,陽不能生;無陽,陰不能成;陰以陽成,陽以陰生。

在現實世界中,陰陽現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熱,植物有雌雄,動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諸事有前後,亦有正反……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宇宙中若沒有實性本體的存在,就不會有陰陽之存在。

氣有陰陽,但陰陽不等於就是氣。有些學者把氣與陰陽混而爲一,這是錯誤的。

不少學者認爲,“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本作者認爲,陰與陽之間只有互相吸引,而不會互相排斥。所以,陰陽是對應的統一體,而不可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孕育、演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萬物都孕育在這裏,來源於這裏、產生自這裏。她們之間互爲條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對應而統一;絕不排斥、絕不對立、絕不鬥爭。精、炁、神、道、陰陽,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亡。

5大本體虛實結合,排列有致。精爲物,炁爲介,神爲識,爲實性獨有存在;我國道家認爲,精、炁、神是人體賴以存在的三大因素。《雲笈七籤》卷五五稱:“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爲神,二爲精,三爲氣。”真可謂言之有理。

道爲律,陰陽爲性,兩者爲虛性附有存在。虛性附有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而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氣狀實,元氣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爲物,有形有狀,萬物實有存在形式;

炁爲介,無形無象,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

神爲識,主理。以物爲體,以炁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就萬物,具有主導性而無隨意性。認爲神是萬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觀點是錯誤的。神主公平、正義,認爲有求必應的思想也是不對的。

道爲律與陰陽二性,隨有則有,隨無則無。

精、炁、神、道、陰陽,隱藏於太極中心,以S曲線的形式顯現在人們面前,其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其兩側爲老陰6和老陽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極(負極)即是數學符號中之2;正極5與負極2構成中心軸之兩極,與陰陽正極69、負極96,共同形成一個嚴密的立體有機結構。

太極圖神奇,絕妙無比,堪稱“天下第一”,名符其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爲“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爲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爲: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爲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爲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爲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爲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

天本一而立,一爲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鑿度》)

“河圖”的生成數爲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爲,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一爲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爲每天的第二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類推。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

【內容】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着無窮的奧祕;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爲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爲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爲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爲”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釋義】

一、河圖之象

2*4釐米。2007年9月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現

(其中,單數爲白點爲陽,雙數爲黑點爲陰。四象之中,每象各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爲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爲土。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爲《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爲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爲陽,2、4、6、8、10,爲陰。陽數相加爲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爲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爲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爲水之生數,二爲火之生數,三爲木之生數,四爲金之生數,五爲土之生數。六爲水之成數,七爲火之成數,八爲木之成數,九爲金之成數,十爲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爲陽數,其和爲九,故九爲陽極之數。二、四爲陰數,其和爲六,故六爲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爲15數,故化爲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爲天地之體數,大衍爲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爲體,四十九爲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爲: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爲朋,四、九爲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爲一、六共宗,乙庚合爲二、七同道,丙辛合爲三、八爲朋,丁壬合爲四、九爲友,戊癸合爲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爲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爲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爲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音xiu),黃道十二宮對照圖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繫,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河圖之理

圖與二十八星宿(xiu)黃道十二宮對照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爲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爲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爲陰數左旋;皆爲順時針旋轉,爲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爲地理,故在天爲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爲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爲風爲氣,地之形爲龍爲水,故爲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爲德爲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爲中爲陰,四象在外爲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爲陽,金水相生爲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爲靜,外四象爲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爲圓形,木火爲陽,金水爲陰,陰土陽土各爲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爲太陰,火爲太陽,木爲少陽,金爲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爲天,天以人爲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爲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爲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爲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爲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爲方爲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來源傳說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爲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爲八卦,以《尚書·洪範》爲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爲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爲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爲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爲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爲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爲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爲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爲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爲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爲河圖洛書爲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爲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爲河圖爲上古氣候圖,洛書爲上古方位圖,或以爲河圖爲天河之圖。衆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係。一般認爲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爲:“河圖洛書相爲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爲河圖象天圓,其數爲三,爲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爲二,爲偶。(《易學啓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爲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爲:“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爲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爲:“河圖爲體而中有用,洛書爲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裏,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爲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爲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爲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爲龍馬爲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爲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爲“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爲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爲《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爲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爲: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爲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爲例,震爲東,代表春分;巽爲東南,代表立夏;離爲南,代表夏至;坤爲西南,代表立秋;兌爲西,代表秋分;乾爲西北,代表立冬;坎爲北,代表冬至;艮爲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北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峯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爲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爲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爲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

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佈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爲“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爲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

《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麪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爲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

《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 然河圖、洛書究爲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於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曆法。⑤洛書起源彗星的氣體尾巴軌跡。⑥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繫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裏介紹幾種較爲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裏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衆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着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衆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着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着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爲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裏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真僞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僞、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繫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爲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爲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爲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爲怪妄,並大肆攻擊。其先驅爲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爲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爲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爲道家假借《易》理以爲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爲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爲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爲發揮《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爲《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爲河洛爲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爲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衆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併爲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爲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爲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佔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爲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聯繫。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爲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爲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爲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爲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着神祕的外衣,公認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鑑》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爲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爲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爲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爲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一、解析河圖洛書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這兩幅圖具有數字性和結構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字性。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爲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爲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構分佈形態對稱,具體表現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佈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爲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佈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佈在八個方位。 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着豐富的數理關係,下面分別論述。

河圖包括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

縱向數字:7、2;1、6 7+1=2+6

橫向數字:8、3;4、9 8+4=3+9

並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其和爲20。

2.等差關係。四側或居中的兩數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爲5。

洛書包含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非常明顯地表現爲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相等,其和爲15。

2.等差關係。細加辨別,洛書隱含着等差數理邏輯關係。

①洛書四邊的三個數中,均有相鄰兩數之差爲5,且各個數字均不重複。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顯然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反映出洛書與河圖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

②通過中數5的縱向、橫向或對角線上的三個數,數5與其它兩數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縱向 |5-9|=|5-1|或9-5=5-1

橫向 |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數理關係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河圖洛書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和或差”的算術邏輯關係,儘管兩者有所差別,但是它們表示的數理關係有相似共同之處,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推導河圖洛書

用純數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

中國文字的起源告訴我們,漢字屬象形文字,書畫同源,中國原始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在,不妨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數理關係。

1、按對稱分佈方法作圖,採用窮舉法,以數5爲母體居中,數1、2、3、4均勻分佈在四周的組合圖式有以下3種: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圖所示,這些圖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

2、當以上圖式中的各數,加上5時,就表示了6~10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3、把上述對應圖式兩兩重疊,就表示了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整理C系列圖式:

①C—1圖式

縱向 6+8≠1+3

橫向 2+4≠7+9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不等於偶數之和。

這個圖式體現不出數字之間的運算規律性,故舍去。

②C—2圖式

縱向 6+2=7+1

橫向 8+4=9+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圖式Þ 8/3—10/5—9/4

|

6/1

此圖式即爲河圖。

③C—3圖式

縱向 6+4=1+9

橫向 8+2=7+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且這兩個方向的奇數或偶數之和也相等,均爲10。所以這個圖式還可以進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圖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捨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後一個圖式即爲洛書或九宮圖。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洛書較之河圖表達的數理關係更爲豐富、高級一些。河圖洛書以圖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的“和差關係”,本質上表現爲數學思想。

構思河圖洛書起源的歷史原因

數學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嚮導,人們離不開數學,否則,就不能正確分析和把握客觀事物,就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在三百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昭示了人類數學文明的啓蒙。在人類最初經歷的原始社會,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生產活動過程。這些活動離不開數,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數來清點勞動人數和計算勞動工具,要用數來記錄農牧和漁獵的勞動成果,要用數來分配勞動產品,還要用數來交換剩餘勞動產品,如此等等。否則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生產力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最初對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原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原始人對數的知識的不斷增加,必然會總結出最早的、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不妨把河圖洛書假設爲與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應的數學規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2、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3、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所以,河圖洛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階段,它產生於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

河圖洛書,特別是洛書很可能作爲一種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在原始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洛書出現在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洛書運用於明堂建築便是證明。其實,在其它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也發現了洛書的蹤跡。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祕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也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參見趙國華《八卦符號與半坡魚紋》)從本質上看,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分配勞動產品。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度下,當人們經過一定時期的勞動,需要分配勞動果實,共享豐收喜悅之時,大家集中起來,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他們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蒼;他們要採取一定方法,正確盤點和合理分配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利用洛書進行計算,洛書起着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的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對勞動產品盤點和分配工作。也許,正因爲洛書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書便成爲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於洛書與龜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狀具有同構性,因而,洛書可以烙刻在龜背上,於是也就有了洛龜貢書的美好傳說。

(四)關於與河圖洛書相關的內容

關於河圖洛書與《易經》的關係,這裏不談。要講的是一些不爲人們注意的有關內容。

1.洛書隱含萬字符。

洛書稍爲變化,就可推進萬字符:

④ ⑨ ②

③ ⑤ ⑦ Þ

⑧ ① ⑥

在萬字符結構狀態下,洛書隱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數理關係,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來,如兩數之差爲5的四組數;萬字符的兩個曲臂上,各數之和相等,均爲25,等等。換句話說,萬字符是對洛書的一種獨特的數學解析,並且它反映出洛書與河圖在數理方面的內在聯繫,只要把曲臂外側拉直,洛書的結構形態就與河圖一致。當有了洛書和萬字符,把河圖省去也可以,因爲河圖中的數理關係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鑑於以上分析,與其說萬字符象徵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還不如說萬字符是洛書的轉化形態,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從光線中看出萬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書而敬仰萬字符也是說得通的。

2.河圖洛書包含算盤的數學原理

首先從數學原理看,河圖洛書的數理特點與算盤的主要規則相吻合:其一,河圖四側的兩數之差均爲5,即一個大於5的基本自然數可表示爲數5加上一個小於5的自然數,這與算盤珠碼中把5顆下珠升作一顆上珠的五升制規則相對應;其二,洛書的縱、橫和對角線方向上的三數之和均爲15,這與算盤中每檔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從歷史發現看,儘管“操珠運算”的思想歷史悠久,但最早記錄的成熟算盤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畫卷“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檔)七個黑點(珠)的大算盤。而河圖洛書儘管在先秦時期早有傳說,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圖洛書的發現與算盤的產生的歷史時間有着驚人的巧合。綜上緣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盤的實物形態起源於珠,算盤的數學原理來自於河圖洛書。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認識事物只有從事物本身的內容以及相互聯繫的事物出發,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河圖洛書的本質是數學,是原始古人創造的一項數學成果,這些正確的思想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古人稱:“洛書者,數之源也”的觀點名副其實。

【河圖推演出新—人面圖】

一、由河圖可以推演出一個數字與圖形完美結合,且酷似人面的圖形。——人面圖。

圖外輪廓爲梯形,構成圖形的線段均爲整數。梯形有象徵凸凹兩部分結合而成。梯形的下邊長9釐米,上邊長8釐米,腰邊長爲13釐米,圖形內部三橫的長度爲3釐米,兩豎的長度爲4釐米。把每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其之和正是60釐米。

該圖,形似人面,凸凹結合的線條恰好處在人類五官的位置;將人面圖與嬰兒的面部比照(如圖二),就能直觀這種聯繫。因此圖案就命名爲人面圖。

二、河圖推演人面圖過程。

將河圖順時旋轉90°(如圖),河圖中的數字用線段的長度來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圖。過程如下:

圖四的上邊是8個黑點,圖一人面圖的上邊長8釐米長的線段;圖四的下邊是9個白點,圖一人面圖的下邊長9釐米的線段;圖四8個黑點下面是3個白點,圖一人面圖內的三段橫線長度均是3個釐米;圖四9個白點的上方是4個黑點,圖一人面圖內的兩豎線長度均是4釐米;圖四的左邊是6個黑點右邊是7個白點兩數加起來是13,圖四內1個白點、2個黑點、10個黑點三個數加起來合亦爲13.圖一人面圖的腰邊長均爲13,與河圖的對應關係13=6+7,

13=1+2+10;但是連接人面圖中兩根3釐米長的橫線即得到一條2.5釐米長的隱線。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圖是從河圖推演出來的。人面圖是圖形與數字完美結合的典範,是今世的”河圖”。

三、河圖建築。

河圖有了線的形體(暨人面圖)之後,按照人面圖可施工一處建築。

孔子《易傳》共7種10篇,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經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舍。當此之際,如生龜解殼,活蟹落湯,地水火風,各自分散。

而神既離形,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爲種。納想爲胎,入母中官,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驚胞破,如行山巔蹶什之狀。頭懸足撐而出。囫圇一聲,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泥丸;夜潛兩腎,而蓄于丹鼎。乳以養其五臟,炁則衝乎六腑。骨弱如綿,肉滑如飴,精之至也;視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於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坤卦。

自一歲至三歲,長元炁六十四銖,一陽生乎復卦。

至五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臨卦。

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手泰卦。

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生手大壯。

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生乎夬卦。

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是爲乾卦。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襲常。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爲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在古代傳說中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圖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伏羲通過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口訣:

一六共宗,爲水居北;

二七同道,爲火居南;

三八爲朋,爲木居東;

四九爲友,爲金居西;

五十同途,爲土居中。

八卦源於陰陽概念一分爲二,文王八卦源於天文曆法,但它的“根”是《河圖》。

伏羲被稱爲“人祖”,位列三皇五帝,他最廣爲人知的就是“一畫開天”,創立八卦,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還有伏羲的廟宇和陵墓,被稱爲“太昊陵”。

據說在人類矇昧未知的時代,人類的生活非常的艱難困苦,要與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作鬥爭,還要與洪水猛獸疾病等作鬥爭,生存堪憂。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偉人——伏羲。他帶領人們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伏羲感到非常的挫敗。

於是,伏羲經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妙,仰觀日月星斗的變化,俯察山川景物的規律,不時地反省本人,追年逐月,風雨無阻。或許是感動上天,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入迷,他好像是看見了一副非常美好的畫面,正當他沉浸其中的時候,突然一聲炸響,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體卦圖清楚,閃閃發光。這時分水石亦幻化成爲平面太極,陰陽相繞,光芒四射。

伏羲忽然心有所感,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認識之中,他頓時眼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了——唯陰陽而已。爲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用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崇高的思想化作最爲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五湖四海排列而成了八卦。

這就是伏羲的“一畫開天”,從此爲人們打開了理性的大門,掌握住了大自然的命脈,爲人類的前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伏羲也從而贏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易經·繫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繫辭上傳》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繫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爲陽,黑魚表示爲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易”爲日月,“易”爲陰陽,“太極圖”就是一個“易”的——日月、陰陽的代表符號。陰陽是由日月代表的。

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爲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制約的,所以有陰陽,有食物鏈,有相生相剋。

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一黑一白,分爲陰和陽,表明事物具有相對獨立性,陰陽有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龍鳳呈祥

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與和諧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先後天八卦圖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也稱爲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的依據是《說卦傳》所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意思是天與地上下定位,山與澤氣息貫通,雷與風相互激盪,水與火背道而馳,八卦形成彼此交錯的現象。

圖中上爲乾,下爲坤,代表天與地;左爲離,右爲坎,代表火與水,意即日與月。我們對此四卦並不陌生,如韓國的國旗即是如此。接着,左上角爲兌,右上角爲巽,代表澤與風。然後,左下角爲震,右下角爲艮,代表雷與山。

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也稱爲文王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依據也是《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極星)從震位出發,到了巽位使萬物整齊生長,到了離位使萬物彼此相見,到了坤位使萬物得到幫助,到了兌位使萬物愉悅歡喜,到了乾位使萬物相互交戰,到了坎位使萬物勞苦疲倦,到了艮位使萬物成功收場。

圖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則位於西南。艮爲山,接近天,在東北;巽爲齊平,近地,在東南。然後,另外四卦分別是:震在東,兌在西,離在南,坎在北。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

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五行爲土。

《河圖》“十”字形佈局中,橫線上的數(8,3,10,4,9),其和爲34;縱線上的數(7,2,5,1,6)其和爲21,它們正好將55分成21、34這兩個部分,而21與34這兩個數字是相鄰的斐波那契數(斐波那契數列爲:1,1,2,3,5,8,13,21,34,55,144…隨着項數的增大,相鄰兩數的比接近黃金分割點),與黃金比例分割完全一樣。

洛書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龜長九尺,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在數學上屬於三階幻方,古人總結了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央。

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

一切自然數的數字根只有1、2、3、4、5、6、7、8、9九數,此爲“洛書九數”!“洛書九數”的排布構成第一個幻方。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老子道德經原文 譯文 註釋 引語 評析 解讀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註繹 劉先銀 編註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爲”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

老子這裏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道德經》本身也是《易經》的序言,讀懂《道德經》是理解易經的基礎。閱讀《道德經》,明白四達,滌除玄覽,唯道是從,開啓自在快樂的心境;閱讀《道德經》,執古之道,與時偕行,御今之有;閱讀《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研究《易經》,必須與《河圖》《洛書》《道德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纔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題記 劉先銀 2012

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傳說】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儘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

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爲易道之悲憫蒼生。

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爲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干地支與陰陽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八卦象數對應表

八卦 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數字 1 2 3 4 5 6 7 8

五行 金 金 火 木 木 水 土 土

臟腑 大腸 肺 心 肝膽 腎 胃 脾

五行與干支

天干

金:庚、辛

木:甲、乙

水:壬、癸

火:丙、丁

土:戊、己

地支

金:申、酉

木:寅、卯

水:子、亥

火:巳、午

土:醜、辰、未、戌

二十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各月的節氣和中氣是固定的。各月由所含“中氣”來表徵。沒有“中氣”的月爲閏月。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根據《周易·序卦傳》所論64卦順序原理,首先從圓形上方開始,往左旋逆排,將前32卦依次排列於圓形左側達圓周90度之內,而將後32卦依次從圓形上方往右順排於圓形右側達圓周90度之內。

孔子在《序卦傳》裏對64卦的順序排列,作了詳盡說明。他認爲:有天地,然後萬物生,故乾坤領先;盈天地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而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也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故受之以剝。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傳》認爲,天地生萬物之後,纔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並進而產生上下禮儀之道,形成人類社會。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在“萬物”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象徵交感之意的鹹卦之後,受之以恆。恆者久也。人類脫離“動物”階段,進入社會是從“遁”開始。所以,我們認爲“遁”是後32卦的首卦,在圓圖的上方按時針方向順行排列開始。這是人類脫離動物界,進入社會的標誌。幾千年來,歷代學者都認爲64卦中,前30卦爲上經,下經從鹹卦始34卦,這顯然與人類在動物界經歷了漫長的恆久過程不相符合。人類絕不可能一產生就能進入社會,它必然有一個在動物界經歷漫長的“野蠻”期,然後逐漸脫離動物界進入“文明”期。

遁者,脫離或逃離也,人類從此脫離“動物”的行列進入社會。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悅)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至此,萬物在運動中演化,完成了一大週期。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洛書試圖用數學幻方概括世界本質,表達了一種數學神祕主義觀點,類似於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洛書是術數中乘法的起源

4 9 2

3 5 7

8 1 6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宮。

洛書與九宮有着密不可分別的關係

古洛書

4巽宮 9離宮 2坤宮

3震宮 5中宮 7兌宮

8艮宮 1坎宮 6乾宮

口訣: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爲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中國初民爲適應於農業生產,將洛書分爲九宮。太乙居中,一年運行八宮。八宮的名稱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轉的時序分別是:冬至、坎宮、葉蟄;立春、艮宮、天留;春分、震宮、倉門;立夏、巽宮、陰洛;夏至、離宮、上天;立秋、坤宮、玄委;秋分、兌宮、倉果;立冬、幹宮、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則屬於文王后天八卦。

在中國古文化中無不打上洛書的印記,因爲洛書是和諧、平衡的象徵。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洛書者,圓之象也’。洛書使用數字構造出的一個‘圓之象’。宋人的解釋是:洛書橫、豎、斜的數之和都是十五,九個數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圓者一圍三’。還有一個解釋是:洛書不管怎樣擺,不管從那個角度數,其直線上的和都是一個固定數,而這正是圓的直徑的特點。

精讀《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

【題解】六元:指風、火、溼、熱、燥、寒六種氣候變化的本元,也就是主歲的六氣;正,即政;紀,即記事。三十年爲一紀,六十年爲一週。本篇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所以篇名稱“六元正紀大論”。具體內容包括六十年內運氣合治及運氣勝復正化的具體情況;五運,六氣的同化;五運、六氣來臨的先後次序;六氣十二變的有關內容;五氣鬱發的物象及致病情況。

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中國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義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醜、未---土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

甲、己------土運

乙、庚------金運

丙、辛------水運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爲中運太過之年

雙數(乙、丁、己、辛、癸)爲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

子、午 -----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 ----- 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 -----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 -----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關係,

五色是青紅黃白黑,

五方是東南中西北

五時是春夏長夏秋冬,

五臟是肝心脾肺腎,

五味是酸苦甜鹹辣,

五音是角徵宮商羽,

五常是仁禮信義智,

還有天上的五星等等。

64卦沿圓圖依序逆順而排,前32卦逆時針左旋,後32卦順時針右行,運行軌跡與太極中心曲線5一致。表明64卦蘊含了宇宙5大本體精、炁、神、道、陰陽全部信息。左旋顯示萬物運動永恆之原生態,右行展示人類社會“法自然”之變化態。圓圖是天道與人道演化運動的體現,而方圖則表明地道相對穩定。所以我們一改邵雍之說而與太極運行法則一致。

綜上所述,用數學表述爲:無極(0);S曲線(5);兩儀,老陰(6)、老陽(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

數學公式爲: 0+5+6+9+4+8+64=96

從數學科學的角度分析又會怎樣呢?

第一、太極中心爲五大本體: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陰陽);五個5,計爲25;

第二、太極中心兩側,左爲老陰6,右爲老陽9,6與9相加計爲15;

第三、太極外圍八卦相隨,八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計24;

綜上三個數總計:

25 + 15 + 24 = 64

此數與八經卦相重疊(8×8=64)之別卦數完全一致。這表明太極卦數理與萬物構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經》64卦系統蘊含了宇宙萬物構成格局與生成規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極(卦)”世界,實質上就是“靈感時空”世界。

(1)河圖中心數之5,與“太極(基)”中心曲線5相一致,地道法則是從天道而來;河圖秉承太極之道,以數理展示宇宙本體存在精、炁、神、道、陰陽,主宰宇宙萬物的生存與發展之格局;

(2)河圖中心數5加10爲15,與“太極(象)”中心曲線5左右兩側老陰(6)與老陽(9)之和爲15相一致;表明宇宙萬物“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孕育演化法則;

(3)河圖外圍黑白(陰陽)排列之數,都圍繞中心數按陰順陽逆之方向旋轉運動不止,體現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的運動變化規律;

(4)出現在我國距今至少8000年時期的河圖之數,與後世人創造的0、1、2、3、4、5、6、7、8、9、10數學科學符號不約而同,天衣無縫,絲毫不差。生數5,地數5,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55。無爲數,有爲數,一陰一陽也是數;陽行左,陰行右,一逆一順爲天道;近隨遠,古同今,成爲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譯的符號語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萬物以自然爲藍本,有序而統一;

河圖之數實屬全世界公用的數學科學符號之太祖。

(5)河圖之數佈局的原理、法則來源於太極。除中心數外,其陽數9、7、3、1逆旋,其陰數2、4、6、8順行,形成太極圖形,正面爲5之運行軌跡,負面亦2之運行軌跡,5與2爲立體的兩極;河圖亦是立體結構,是太極豐富蘊義的具體展現;太極隱含天道蘊義,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以數理規範承傳天道原則而展現地道對應統一和無限循環之法則。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爲正極,以2爲負極,三者是一個穩定而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太極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仿生而展示萬物在統一中無限循環,而洛書則顯現人類社會遵循先天法則,通過變化實現平衡而穩定。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經過變革而適應之,是人類生存、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變革-平衡-發展,再變革-再平衡-再發展,漸進循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只有不斷變革,才能使主觀不斷地適應客觀,才能使社會平衡而穩定,繁榮昌盛。

太極爲原生態,河圖爲仿生態,而洛書則是變化態。

現按照洛書九宮之數原位,分陰陽順序分解如下:

① 陽數順序由大至小運行,如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2;

② 陰數順序由小到大運行,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5;

97(5)31洛書陽數運行線路圖 24(5)68洛書陰數運行線路圖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含的宇宙奧祕。

(1)天道(陽)左旋,地道(陰)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後四卦右行,其運行法則及其軌跡線路與“太極(基)”中心曲線顯示的法則、軌跡線路一致,即運行之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的形態。而太極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即精、炁、神、道、陰陽。5的負極是2,因此可以認爲,伏羲先天八卦是一個蘊含了宇宙全部本體信息之有機立體結構;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後右排列,按時針方向是先逆後順,其陰陽消長規律與太極陰陽消長規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據天道陰陽兩儀互爲消長之法則,揭示出萬事萬物孕育發展漸進循環的運行規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陰一陽兩兩相對應。乾1對坤8,兌2對艮7,離3對坎6,震4對巽5;各對卦,序數相加之和爲9, 卦畫數相加之和亦爲9。乾、坎、艮、震、陽四卦,其卦畫數之和爲18;坤、兌、離、巽陰四卦,其卦畫數之和亦爲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極之原則,對應統一,平衡而穩定;對應統一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後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據先天原則,經過“變革”,反映人類與自然陰陽結合、萬物化生的生成規律,說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爲父,坤女爲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變化態結構。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礎上,對八經卦方位進行了“變革”和調整。這個“變革”使天道法則轉化成爲人道之運用規律。所以使乾爲天、坤爲地之主旨,轉化成爲乾父、坤母,進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一個以男(陽)、女(陰)爲主體的正、負極相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

後天八卦反映人類社會組織、生產、生活、樂趣、婚媾、勞作和成功等規律;所以,《說卦》認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至役乎坤,說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圖

(2)現在,我們將後天八卦按照其陰陽屬性,納入顯示人道之洛書九宮圖內,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男女(陰陽)以九宮圖中5爲中心,進行各種建構和活動。而洛書九宮圖中心5與河圖中心5一樣,是“太極(基)”中心曲線5的承傳,蘊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之義及其全部信息。

說明反映人類社會規律的後天八卦,恪守先天運行法則,順乎後天變化之理;

心靈能量是藏在身體裏的大智慧

依據《易道》陰陽兩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隱”與“顯”、“幽”與“明”兩種狀態。探索真理應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顯”的同時,也要深究“隱”,才能達到臻善的境界。

“無極之原說”中已充分論述了無極,即“無、始、母、0、星雲團”等概念是無形無象的渾沌世界;

“太極生成說”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渾沌世界基礎上孕育出一條曲線5,謂之“太極(基)”;這是宇宙原始渾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現,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體的存在數理。我們依據數學符號科學規律,結合自然界主導性存在現象認爲,這條曲線代表符號就是數字符號5。這個數,雖然說在久遠的遠古時期顯現,但它確確實實又在人類歷史的“後來”,在數學符號科學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處中心,對全部數學符號的產生髮揮了無可置疑的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同時,結合現代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確認5的蘊義也理所當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過程中起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陰陽”。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體存在。這個存在是宇宙生成與發展中,自始至終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恆存在。

我們將進一步分析、探討這5大本體各自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精爲物,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質及其能量的表現形式;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客觀顯象實在。“精”,位處後天八卦坤之位,坤爲地,爲物。一切物質均具有陰陽兩種屬性,它制約於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規律,受炁的影響和宇宙意識的主導。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說:“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爲物質實體,而心呢,古人則認爲是思維意識(神)之源,固身(物體)受意識(神)之主導。氣(炁)是這種“主導”發生的橋樑和動力形式,失之則無濟於事。道家有的學者誤認爲,“氣就是神,神不守,服氣便徒勞無功。”(《形神可固論》)氣與神混一是錯誤的,唯物論者認爲物質可產生意識的觀點也是不對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炁爲介,流存於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混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間之橋樑和動力形式之表現。炁,對應後天八卦巽之位,巽爲風,爲氣。

炁與氣有本質的區別。炁爲本原存在,純而潔;而氣則是由於炁的流動參雜了塵埃物質而形成。炁爲先天純淨之存在本體,而氣爲後天混合而成。氣的主體是炁。爲了便於討論問題,我們在本文中還暫時使用“氣”這個字。

氣無形無狀,它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屬於介質。它制約於物質生成及其演化之規律(道),受陰陽性質的影響和意識的主導。

道家學者認爲:“人因陰陽二氣化合而成男女,因氣而生精,因氣而生神”(《養生延命錄》)。氣在人與精、人與神之間發揮着尤爲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氣聚而精生,氣通則神存;氣泄而精散,氣斷則神亡。所以說氣道相通,氣識相成。氣與物與識相隨而有別。古代有的學者認爲,五氣:“軟氣、溫氣、柔氣、剛氣、風氣”分別化爲“水、火、木、金、土”五行,將氣(炁)與物混,這顯然是錯誤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神爲識,是思維與意識的存在形式,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極)實有世界,萬事萬物的主導者,隱存於太極之中心,陰陽不測之謂神。她位處5大本體之中位,以物爲體,以氣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但無隨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遵守道德,奉行規律,神靈不能另行其事,對人絕無傷害。《淮南子·本經訓》也認爲,“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

神是宇宙思維與宇宙意識。思維並非都有意識,但意識都具有思維。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但具有思維能力,而且還具有意識和意識反饋;而動物卻只具有思維而沒有意識與意識反饋。

人的意識與意識反饋,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優遺傳,動物的思維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劣遺傳。宇宙生命具有優劣階梯遺傳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亂爲。人被傷害者,是因爲自己違背了天道、地道與人道之故。

神如大腦一般(思維意識),她與精(物)、炁(介)、道(律)、陰陽(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組成了一個嚴密的有機體結構。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道爲律,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演化及其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規律;它不是一個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通過形式邏輯系統和一種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現出來。“式”主靜,“能”主動,兩者同時發生,謂之道。它貫穿於事物發展的自始至終。道,處後天八卦乾之位。乾爲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老子最早發覺宇宙本體及其萬物中道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智慧。

自然行爲,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遵道循規有序的法自然;二是無矩無束亂爲無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於神(識)的主導。這個主導當然是法性主導,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導。

老子所稱之道,有兩種性質:一是宇宙本體存在之道;二是事物變化發展之道;本體有存在之道,發展有變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很明顯,老子在這裏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之本體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德經》)所指之道,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發展之道。

現實世界之特質來源於本體。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陰陽)而成,因識(神)而聖。尚若宇宙中沒有精、炁、神與陰陽的存在,也就無所謂“道”了。

陰陽。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陰陽爲性,是萬事萬物固有的兩種天然屬性;最早的陰陽二字出現在《詩·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是說在山頭上觀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陰,哪一面是陽。經過長期提煉,老子將其高度概括爲對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它也不是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隨着事物的產生而產生,同時又隨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陰主靜而陽主動,動靜相隨,前後相依,互爲其根。“陰陽”, 位處後天八卦艮之位,艮爲山。

伏羲氏最早發現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並用兩個符號(陰爻與陽爻)始創八卦及64卦系統,雖然沒有陰陽二字,只有陰陽符號,但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創舉。

陰與陽是一事物立體狀態的兩極。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說明萬物陰陽二性既相隨又相依,在氣的“介入”之下,萬物才能保持平衡、穩定、生長、發育。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一靜一動,陰陽調和。無陰,陽不能生;無陽,陰不能成;陰以陽成,陽以陰生。

在現實世界中,陰陽現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熱,植物有雌雄,動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諸事有前後,亦有正反……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宇宙中若沒有實性本體的存在,就不會有陰陽之存在。

氣有陰陽,但陰陽不等於就是氣。有些學者把氣與陰陽混而爲一,這是錯誤的。

不少學者認爲,“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本作者認爲,陰與陽之間只有互相吸引,而不會互相排斥。所以,陰陽是對應的統一體,而不可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孕育、演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萬物都孕育在這裏,來源於這裏、產生自這裏。她們之間互爲條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對應而統一;絕不排斥、絕不對立、絕不鬥爭。精、炁、神、道、陰陽,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亡。

5大本體虛實結合,排列有致。精爲物,炁爲介,神爲識,爲實性獨有存在;我國道家認爲,精、炁、神是人體賴以存在的三大因素。《雲笈七籤》卷五五稱:“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爲神,二爲精,三爲氣。”真可謂言之有理。

道爲律,陰陽爲性,兩者爲虛性附有存在。虛性附有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而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氣狀實,元氣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爲物,有形有狀,萬物實有存在形式;

炁爲介,無形無象,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

神爲識,主理。以物爲體,以炁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就萬物,具有主導性而無隨意性。認爲神是萬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觀點是錯誤的。神主公平、正義,認爲有求必應的思想也是不對的。

道爲律與陰陽二性,隨有則有,隨無則無。

精、炁、神、道、陰陽,隱藏於太極中心,以S曲線的形式顯現在人們面前,其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其兩側爲老陰6和老陽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極(負極)即是數學符號中之2;正極5與負極2構成中心軸之兩極,與陰陽正極69、負極96,共同形成一個嚴密的立體有機結構。

太極圖神奇,絕妙無比,堪稱“天下第一”,名符其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爲“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爲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爲: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爲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爲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爲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爲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

天本一而立,一爲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鑿度》)

“河圖”的生成數爲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爲,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一爲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爲每天的第二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類推。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

【內容】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着無窮的奧祕;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爲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爲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爲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爲”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釋義】

一、河圖之象

2*4釐米。2007年9月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現

(其中,單數爲白點爲陽,雙數爲黑點爲陰。四象之中,每象各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爲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爲土。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爲《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爲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爲陽,2、4、6、8、10,爲陰。陽數相加爲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爲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爲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爲水之生數,二爲火之生數,三爲木之生數,四爲金之生數,五爲土之生數。六爲水之成數,七爲火之成數,八爲木之成數,九爲金之成數,十爲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爲陽數,其和爲九,故九爲陽極之數。二、四爲陰數,其和爲六,故六爲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爲15數,故化爲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爲天地之體數,大衍爲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爲體,四十九爲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爲: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爲朋,四、九爲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爲一、六共宗,乙庚合爲二、七同道,丙辛合爲三、八爲朋,丁壬合爲四、九爲友,戊癸合爲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爲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爲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爲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音xiu),黃道十二宮對照圖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繫,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河圖之理

圖與二十八星宿(xiu)黃道十二宮對照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爲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爲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爲陰數左旋;皆爲順時針旋轉,爲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爲地理,故在天爲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爲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爲風爲氣,地之形爲龍爲水,故爲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爲德爲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爲中爲陰,四象在外爲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爲陽,金水相生爲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爲靜,外四象爲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爲圓形,木火爲陽,金水爲陰,陰土陽土各爲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爲太陰,火爲太陽,木爲少陽,金爲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爲天,天以人爲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爲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爲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爲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爲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爲方爲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來源傳說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爲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爲八卦,以《尚書·洪範》爲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爲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爲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爲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爲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爲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爲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爲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爲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爲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爲河圖洛書爲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爲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爲河圖爲上古氣候圖,洛書爲上古方位圖,或以爲河圖爲天河之圖。衆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係。一般認爲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爲:“河圖洛書相爲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爲河圖象天圓,其數爲三,爲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爲二,爲偶。(《易學啓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爲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爲:“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爲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爲:“河圖爲體而中有用,洛書爲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裏,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爲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爲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爲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爲龍馬爲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爲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爲“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爲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爲《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爲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爲: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爲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爲例,震爲東,代表春分;巽爲東南,代表立夏;離爲南,代表夏至;坤爲西南,代表立秋;兌爲西,代表秋分;乾爲西北,代表立冬;坎爲北,代表冬至;艮爲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北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峯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爲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爲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爲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

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佈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爲“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爲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

《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麪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爲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

《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 然河圖、洛書究爲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於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曆法。⑤洛書起源彗星的氣體尾巴軌跡。⑥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繫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裏介紹幾種較爲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裏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衆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着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衆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着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着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爲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裏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真僞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僞、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繫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爲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爲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爲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爲怪妄,並大肆攻擊。其先驅爲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爲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爲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爲道家假借《易》理以爲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爲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爲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爲發揮《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爲《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爲河洛爲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爲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衆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併爲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爲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爲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佔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爲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聯繫。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爲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爲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爲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爲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着神祕的外衣,公認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鑑》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爲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爲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爲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爲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一、解析河圖洛書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這兩幅圖具有數字性和結構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字性。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爲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爲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構分佈形態對稱,具體表現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佈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爲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佈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佈在八個方位。 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着豐富的數理關係,下面分別論述。

河圖包括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

縱向數字:7、2;1、6 7+1=2+6

橫向數字:8、3;4、9 8+4=3+9

並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其和爲20。

2.等差關係。四側或居中的兩數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爲5。

洛書包含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非常明顯地表現爲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相等,其和爲15。

2.等差關係。細加辨別,洛書隱含着等差數理邏輯關係。

①洛書四邊的三個數中,均有相鄰兩數之差爲5,且各個數字均不重複。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顯然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反映出洛書與河圖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

②通過中數5的縱向、橫向或對角線上的三個數,數5與其它兩數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縱向 |5-9|=|5-1|或9-5=5-1

橫向 |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數理關係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河圖洛書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和或差”的算術邏輯關係,儘管兩者有所差別,但是它們表示的數理關係有相似共同之處,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推導河圖洛書

用純數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

中國文字的起源告訴我們,漢字屬象形文字,書畫同源,中國原始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在,不妨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數理關係。

1、按對稱分佈方法作圖,採用窮舉法,以數5爲母體居中,數1、2、3、4均勻分佈在四周的組合圖式有以下3種: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圖所示,這些圖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

2、當以上圖式中的各數,加上5時,就表示了6~10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3、把上述對應圖式兩兩重疊,就表示了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整理C系列圖式:

①C—1圖式

縱向 6+8≠1+3

橫向 2+4≠7+9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不等於偶數之和。

這個圖式體現不出數字之間的運算規律性,故舍去。

②C—2圖式

縱向 6+2=7+1

橫向 8+4=9+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圖式Þ 8/3—10/5—9/4

|

6/1

此圖式即爲河圖。

③C—3圖式

縱向 6+4=1+9

橫向 8+2=7+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且這兩個方向的奇數或偶數之和也相等,均爲10。所以這個圖式還可以進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圖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捨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後一個圖式即爲洛書或九宮圖。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洛書較之河圖表達的數理關係更爲豐富、高級一些。河圖洛書以圖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的“和差關係”,本質上表現爲數學思想。

構思河圖洛書起源的歷史原因

數學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嚮導,人們離不開數學,否則,就不能正確分析和把握客觀事物,就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在三百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昭示了人類數學文明的啓蒙。在人類最初經歷的原始社會,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生產活動過程。這些活動離不開數,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數來清點勞動人數和計算勞動工具,要用數來記錄農牧和漁獵的勞動成果,要用數來分配勞動產品,還要用數來交換剩餘勞動產品,如此等等。否則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生產力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最初對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原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原始人對數的知識的不斷增加,必然會總結出最早的、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不妨把河圖洛書假設爲與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應的數學規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2、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3、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所以,河圖洛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階段,它產生於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

河圖洛書,特別是洛書很可能作爲一種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在原始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洛書出現在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洛書運用於明堂建築便是證明。其實,在其它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也發現了洛書的蹤跡。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祕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也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參見趙國華《八卦符號與半坡魚紋》)從本質上看,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分配勞動產品。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度下,當人們經過一定時期的勞動,需要分配勞動果實,共享豐收喜悅之時,大家集中起來,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他們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蒼;他們要採取一定方法,正確盤點和合理分配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利用洛書進行計算,洛書起着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的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對勞動產品盤點和分配工作。也許,正因爲洛書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書便成爲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於洛書與龜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狀具有同構性,因而,洛書可以烙刻在龜背上,於是也就有了洛龜貢書的美好傳說。

(四)關於與河圖洛書相關的內容

關於河圖洛書與《易經》的關係,這裏不談。要講的是一些不爲人們注意的有關內容。

1.洛書隱含萬字符。

洛書稍爲變化,就可推進萬字符:

④ ⑨ ②

③ ⑤ ⑦ Þ

⑧ ① ⑥

在萬字符結構狀態下,洛書隱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數理關係,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來,如兩數之差爲5的四組數;萬字符的兩個曲臂上,各數之和相等,均爲25,等等。換句話說,萬字符是對洛書的一種獨特的數學解析,並且它反映出洛書與河圖在數理方面的內在聯繫,只要把曲臂外側拉直,洛書的結構形態就與河圖一致。當有了洛書和萬字符,把河圖省去也可以,因爲河圖中的數理關係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鑑於以上分析,與其說萬字符象徵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還不如說萬字符是洛書的轉化形態,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從光線中看出萬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書而敬仰萬字符也是說得通的。

2.河圖洛書包含算盤的數學原理

首先從數學原理看,河圖洛書的數理特點與算盤的主要規則相吻合:其一,河圖四側的兩數之差均爲5,即一個大於5的基本自然數可表示爲數5加上一個小於5的自然數,這與算盤珠碼中把5顆下珠升作一顆上珠的五升制規則相對應;其二,洛書的縱、橫和對角線方向上的三數之和均爲15,這與算盤中每檔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從歷史發現看,儘管“操珠運算”的思想歷史悠久,但最早記錄的成熟算盤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畫卷“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檔)七個黑點(珠)的大算盤。而河圖洛書儘管在先秦時期早有傳說,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圖洛書的發現與算盤的產生的歷史時間有着驚人的巧合。綜上緣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盤的實物形態起源於珠,算盤的數學原理來自於河圖洛書。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認識事物只有從事物本身的內容以及相互聯繫的事物出發,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河圖洛書的本質是數學,是原始古人創造的一項數學成果,這些正確的思想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古人稱:“洛書者,數之源也”的觀點名副其實。

【河圖推演出新—人面圖】

一、由河圖可以推演出一個數字與圖形完美結合,且酷似人面的圖形。——人面圖。

圖外輪廓爲梯形,構成圖形的線段均爲整數。梯形有象徵凸凹兩部分結合而成。梯形的下邊長9釐米,上邊長8釐米,腰邊長爲13釐米,圖形內部三橫的長度爲3釐米,兩豎的長度爲4釐米。把每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其之和正是60釐米。

該圖,形似人面,凸凹結合的線條恰好處在人類五官的位置;將人面圖與嬰兒的面部比照(如圖二),就能直觀這種聯繫。因此圖案就命名爲人面圖。

二、河圖推演人面圖過程。

將河圖順時旋轉90°(如圖),河圖中的數字用線段的長度來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圖。過程如下:

圖四的上邊是8個黑點,圖一人面圖的上邊長8釐米長的線段;圖四的下邊是9個白點,圖一人面圖的下邊長9釐米的線段;圖四8個黑點下面是3個白點,圖一人面圖內的三段橫線長度均是3個釐米;圖四9個白點的上方是4個黑點,圖一人面圖內的兩豎線長度均是4釐米;圖四的左邊是6個黑點右邊是7個白點兩數加起來是13,圖四內1個白點、2個黑點、10個黑點三個數加起來合亦爲13.圖一人面圖的腰邊長均爲13,與河圖的對應關係13=6+7,

13=1+2+10;但是連接人面圖中兩根3釐米長的橫線即得到一條2.5釐米長的隱線。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圖是從河圖推演出來的。人面圖是圖形與數字完美結合的典範,是今世的”河圖”。

三、河圖建築。

河圖有了線的形體(暨人面圖)之後,按照人面圖可施工一處建築。

孔子《易傳》共7種10篇,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經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舍。當此之際,如生龜解殼,活蟹落湯,地水火風,各自分散。

而神既離形,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爲種。納想爲胎,入母中官,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驚胞破,如行山巔蹶什之狀。頭懸足撐而出。囫圇一聲,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泥丸;夜潛兩腎,而蓄于丹鼎。乳以養其五臟,炁則衝乎六腑。骨弱如綿,肉滑如飴,精之至也;視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於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坤卦。

自一歲至三歲,長元炁六十四銖,一陽生乎復卦。

至五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臨卦。

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手泰卦。

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生手大壯。

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生乎夬卦。

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是爲乾卦。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襲常。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爲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在古代傳說中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圖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伏羲通過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口訣:

一六共宗,爲水居北;

二七同道,爲火居南;

三八爲朋,爲木居東;

四九爲友,爲金居西;

五十同途,爲土居中。

八卦源於陰陽概念一分爲二,文王八卦源於天文曆法,但它的“根”是《河圖》。

伏羲被稱爲“人祖”,位列三皇五帝,他最廣爲人知的就是“一畫開天”,創立八卦,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還有伏羲的廟宇和陵墓,被稱爲“太昊陵”。

據說在人類矇昧未知的時代,人類的生活非常的艱難困苦,要與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作鬥爭,還要與洪水猛獸疾病等作鬥爭,生存堪憂。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偉人——伏羲。他帶領人們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伏羲感到非常的挫敗。

於是,伏羲經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妙,仰觀日月星斗的變化,俯察山川景物的規律,不時地反省本人,追年逐月,風雨無阻。或許是感動上天,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入迷,他好像是看見了一副非常美好的畫面,正當他沉浸其中的時候,突然一聲炸響,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體卦圖清楚,閃閃發光。這時分水石亦幻化成爲平面太極,陰陽相繞,光芒四射。

伏羲忽然心有所感,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認識之中,他頓時眼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了——唯陰陽而已。爲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用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崇高的思想化作最爲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五湖四海排列而成了八卦。

這就是伏羲的“一畫開天”,從此爲人們打開了理性的大門,掌握住了大自然的命脈,爲人類的前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伏羲也從而贏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易經·繫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繫辭上傳》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繫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易經·繫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易經·繫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摶以象閏,故再摶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章

是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爲也,將以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馬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③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經·繫辭下傳》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

《易經·繫辭下傳》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爲無益,而弗爲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包桑。』」「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易經·繫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經·繫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經·繫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曲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經·繫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象事知器,佔事未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說卦傳》

是指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易經·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易經·說卦傳》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火)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說卦傳》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經·說卦傳》第八章

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雞,坎爲豕,離爲雉,艮爲狗,兌爲羊。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乾爲首,坤爲腹,震爲足,巽爲股,坎爲耳,離爲目,艮爲手,兌爲口。

《易經·說卦傳》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易經·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爲玉、爲金、爲寒、爲冰、爲大赤、爲良馬、爲瘠馬、爲駁馬、爲木果。

坤爲地、爲母、爲布、爲釜、爲吝嗇、爲均、爲子母牛、爲大輿、爲文、爲衆、爲柄、其於地也爲黑。

震爲雷,爲龍,爲玄黃,爲旉,爲大途,爲長子,爲決躁,爲蒼筤竹,爲萑葦。其於馬也,爲善鳴,爲足,爲作足,爲的顙。其於稼也,爲反生。其究爲健,爲蕃鮮。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發、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爲矯輮、爲弓輪。其於人也,爲加憂、爲心病、爲耳痛、爲血卦、爲赤。其於馬也,爲美脊、爲亟心、爲下首、爲薄蹄、爲曳。其於輿也,爲丁躦。爲通、爲月、爲盜。其於木也,爲堅多心。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爲甲冑、爲戈兵。其於人也,爲大腹,爲乾卦。爲鱉、爲蟹、爲蠃、爲蚌、爲龜。其於木也,爲科上槁。艮爲山、爲徑路、爲小石、爲門闕、爲果苽、爲閽寺、爲指、爲狗、爲鼠、爲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爲堅多節。兌爲澤、爲少女、爲巫、爲口舌、爲毀折、爲附決。其於地也,剛滷。爲妾、爲羊。

《繫辭傳上》譯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①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②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⑤成男,坤道成女。乾知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⑦知,坤以簡⑧能。易則易知⑨,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天高地低,乾坤的關係也就確定了。低與高陳列在一起,貴與賤的地位便顯現了出來。動靜的轉化有一定常規,剛柔也就有了判定的依據。宇內的東西以類相聚,各類物種以羣相分,由此產生了吉和兇。天上的東西形成一定氣象,地上的東西形成一定形體,由此出現了變化。所以,剛柔相互交錯,八卦相互推動。以雷霆來鼓動,以風雨來潤澤;日月運行,一冷一熱。乾的法則是產生男性,坤的法則是產生女性。乾主宰事物的肇始,坤經管事物的成就。乾因爲單一所以能主宰,坤因爲簡約所以有能力。單一則容易知曉,簡約則容易隨從。容易知曉則會有人親和,容易隨從則會有所成就。有人親和則可長久,有所成就則可壯大。可以長久,這是賢人具備的稟性;可以壯大,這是賢人從事的事業。遵從易簡便得到了天下之理。得到了天下之理便可確定在天地之間的位子了。

[注]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說乾坤的尊卑關係是摹擬天地的關係確定的。②“方”,指上下四方,即環宇之內。③“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是說有了類,有了羣,也纔有了地位的劃分,也纔有了吉凶之別;“吉凶”,指所處位置的得失。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有了形象也纔有了不同的事物,也才說得上變化。⑤“乾道”,乾的法則。⑥“知”,主宰。⑦“易”,便易、單一。⑧“簡”,簡潔、簡約。⑨“知”,知曉。

〔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①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譯]聖人創制卦象觀察卦物象,附上文字說明吉凶,用剛柔相推生出變化。所以,所謂“吉凶”,指失得之象。所謂“悔吝”,指憂慮之象。所謂“變化”,指進退之象。所謂“剛柔”,指晝夜之象。六爻的推動,摹擬着天地人的變化法則。所以,君子安居的處所,是《易》所標定的位置;樂於把玩的,是所附的爻辭。所以,君子停止下來,則觀《易》之象而玩《易》之辭;行動起來,則觀《易》之變而玩《易》之佔。所以,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沒有不利。

[注]①“三極”,指、天、地人。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①貴賤者存乎位,齊②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③,震④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所謂“彖”,是在談卦象。所謂“爻”,是在談變化。所謂“吉凶”,是說它的失得。所謂“悔吝”,是說它有小毛病。之所以“無咎”,那是因爲善於補過。所以,分別貴賤的界限在於爻位,衡量小大的標準在於卦象,辨別吉凶的依據在於卦爻辭,擔心悔吝的原因在於細微,動而無咎的前提在於悔過。所以,卦有小大的區別,辭有險易的不同。辭的功用,在於各自指明本卦本爻的導向。

[注]①“列”,陳列。因陳列而有對比,因對比而有差別,所以引申爲分別。②“齊”,等齊;用標尺量度意。③“介”,纖細。④“震”,動。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①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③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④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易》以天地爲範本,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則。仰而觀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曉明暗的緣故;依據起始推測終了,所以知曉死生的氣數;精氣聚而爲物,遊魂散而爲變,所以知曉鬼神的情況。因爲它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因爲它的智慧遍及萬物,它的法則益於天下,所以不偏離萬物。全面遵行而不偏離,樂其天然知順其勢,所以心無所憂;安於其境厚施於仁,所以能懷愛心。囊括天地的變化而不偏離,成就萬物的表裏而無遺佚,所以“神”沒有固定處所而《易》不拘於因定主體。

[注]①“彌綸”,普遍籠罩。②“說”,推理、推算;依古代推算死生的術語,引申爲“氣數”。③“旁行”,廣泛遵行;“旁”,“廣”意。④“曲成”,經過反覆曲折而得以成就;意爲事物形態萬千、表裏異質,得以成就並非易事。

〔第五章〕

一陰一陽①之謂道②,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一會陰一會陽就是道,繼承它便是善,成就它乃是性。仁者見了它說它是仁,知者見了它說它是知,百姓每天都在接觸它卻並不瞭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見的了。顯現於外的是仁德,潛藏於內的是功用,催生萬物卻不象聖人那樣耗費心機,盛德大業可以說是達到極限了!富有就是大業,日新就是盛德。生而又生就是易,擔負成象之職的就是乾,具有效法之能的就是坤,窮盡蓍草之數以測未來之事就是佔,貫通變化就是事,陰陽變化難以揣度就是神。

[注]①“一陰一陽”,陰陽更迭。②“道”,法則。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①則靜而正②,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③,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譯]《易》,廣啊大啊!談及其遠則無可駕馭,談及其近則安處可證,談及天地之間則無處不在。乾,就其靜止而言,是圓的,就其運動而言,是直的,所以大才產生了。坤,就其靜止而言,是凝聚的,就其運動而言是開展的,所以廣才產生了。廣大與天地相匹配,變通與四時相匹配,陰陽的意義與日月相匹配,易簡的美好與至德相匹配。

[注]①“邇”,近。②“靜而正”,勿須動即可驗證;“正”,即“證”。③“專”,團音,圓意。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①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②,道義之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③,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④,以行其典禮⑤,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⑥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譯]先生說:“《易》,那可是至高無上的呀!《易》,是聖人用來高揚道德而開拓事業的。智慧在於高明,禮節在於謙卑。高明效法於天,謙卑效法於地。天地確定了位置,《易》的變化便運行於其中了!不斷積累成就的本性,便是步入道義的門戶。”聖人對天下的幽深有所洞察,於是摹擬了它的形貌,象徵物的意義,所以稱之爲象。聖人對天下的運動有所洞察,於是考察它的樞紐,以遵行它的規範,附上文字說明用以判斷它的吉凶,所以稱之爲爻。說明天下最最幽深的東西,那是不可輕浮的呀;說明天下極至的運動,那是不能沒有條理的呀。摹擬之後再說明,說明之後再推研,摹擬、推研以完成它的變化。

[注]①“知”,智。②“存存”,收存再收存;引申爲不斷積累。③“賾”,幽深。④“會通”,各種通道的交匯處;引申爲樞紐。⑤典禮,即常理;引申爲規範。⑥“惡”,厭煩;引申爲輕浮。

〔第八章〕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譯]“鳴叫的仙鶴處在樹陰裏,它的小鶴與它對鳴:我有好酒,我與你共飲吧。”先生說:“君子在自己的家裏,說出的話有益,那麼千里之外也會響應它,況且近處的人呢?在自己的家裏,說出的話有害,那麼千里之外都不會聽,況且近處的人呢?話是自己說出的,影響及於衆人;行爲發生於近處,影響及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關鍵;關鍵一旦發動,是榮是辱也就定了下來。言行,這是君子之所以能夠影響天地的東西,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第九章〕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①錯②諸地而可矣,藉③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④,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⑤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⑥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⑦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⑧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⑨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天數五,⑩地數五,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譯]“同人,先號啕大哭而後笑。”先生說:“君子遵行的法則,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談論。兩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斷金屬。知心的交談,氣氛猶如蘭草一般幽香。”

“初六,藉用白色茅草,沒有過錯。”先生說:“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墊上它,哪裏會有過錯呢?謹慎得很呀。茅草作爲一種東西是很扉薄的,卻可用於重大之事,行事保持這種慎重的態度,那就不會有什麼閃失了!”

“有了勞苦還保持着謙虛,君子有善果。吉祥。”先生說:“有了勞苦而不眩耀,有了功績而不居德,厚道到了極點了。這是說有了功勞還能居人之下。德講究碩大,禮講究恭敬;所謂謙,是以示意恭敬來來保持自己地位的體態。”

“龍飛得過高會有悔恨。”先生說:“尊貴而脫離了自己的位置,居高而沒有民衆的支持,賢人處在下位無所輔佐,所以妄自行動會有悔恨。”

“不出家門,沒有災禍。”先生說:“動亂之所以產生,總是以言語作爲階梯的。君王行爲不縝密就會危及臣子,大臣行爲不縝密就會危及自身,機密之事不縝密就會危害成功。所以君子縝密而不開口呀。”

先生說:“作《易》的人大概懂得盜賊的心思吧!《易》:’揹着東西又坐着車,招引來盜賊。’背東西,這是奴僕做的事呀;乘坐的車,這是有錢人的器物呀。作爲奴僕去乘坐有錢人的器物,盜賊纔想到要搶劫他;在上位的懈怠在下位的暴戾,盜賊纔想到要攻伐他。懶於收藏招引盜賊,打扮妖豔招引姦淫。《易》說:’揹着東西又坐着車,招引來盜賊。’這是講盜賊之所以被招來的原因。

推演天地變化的蓍草是五十根,使用其中的四十九根。將四十九根蓍草分爲兩束,用以象徵天地;拿出一根掛於兩束之間,以象徵作爲第三個的人;以四根爲一組分數一束蓍草,以象徵四時;將餘下的蓍草歸於手指之間,以象徵閏月;五年再閏月,所以再將另一束蓍草的餘數歸於手指之間,之後將兩次餘草合在一起掛於兩束之間。天的數字有五個,地的數字有五個,五個數字相合而各有和數。天數之和是二十五,地數之和是三十,所有天地之數之和是五十五,這些數字也就是用以成就變化、追蹤鬼神的依據。

[注]①“茍”,哪怕。②“錯”,放置。③“藉”,襯墊。④“伐”,眩耀。⑤“幾”,機密。⑥“其”,同殆;大概意。⑦“大衍”,大的推演;指推演天地變化。⑧“揲”,抽取。⑨“歸奇以仂”,將餘數歸於手指之間;“奇”,餘數;“仂”,即“扐”,手指之間。⑩“天數五”,即一、三、五、七、九。⑾“地數五”,即二、四、六、八、十。

〔第十章〕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佔。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乾卦的蓍草數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蓍草數是一百四十四。一共是三百六十,與一個年度的天數相當。《周易》上下兩篇的蓍草數爲一萬一千五百二十,與萬物的數目相當。所以四次經營而完成《易》,經過一十八變而完成卦,畫成八卦便達到了小成。由此引申,碰到同類便擴展,天下可以做的事就全都襄括其中了。彰顯道理完善德行,所以可以應酬世事,可以協助神力。先生說:“知曉變化法則的,大概也就知道神的作爲了吧!”

《易》包含着聖人的行爲標準有四種:用以說教時,注重它的辭;用以行動時,注重它的變化;用以制器時,注重它的象;用以算命時,注重它的占筮方法。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爲,將有所行動的時候,求問它的卦爻詞,它接受詢問如同應聲之響。不分遠近幽深,便知未來結果。不是天下最爲精靈的東西,誰能做到這些呢!參雜匹配推演變化,交錯綜合蓍草之數:通達了它的變化,便勾勒出了天地的紋理;窮盡了它的變數,便確定了天下的現象。不是天下最爲複雜的變化,誰能做到這些呢!《易》未作思考,未有作爲,靜靜地在那裏而沒有行動,有所感悟便通達天下的因由。不是天下最爲神妙的東西,誰能做到這些呢!《易》,是聖人用以探究深奧、研究微妙的憑藉呀。正因爲它幽深,所以能開通天下的心思;正因爲它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務;正因爲它神奇,所以不顯急速卻很迅速,未曾行走而卻到達。先生說的“《易》包含着聖人的行爲標準有四種”,就是說得這呀。

〔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①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②。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③,是生兩儀④,兩儀生四象⑤,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⑥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⑦,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先生說:“《易》是做什麼用的呢?《易》,推演事物成就事務,襄括天下的法則,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聖人用來開通天下的心思,用來確定天下的事業,用來判斷天下的疑惑。所以蓍草的稟性圓通而神奇,卦象的稟性方正而智慧,六爻的意義在於變化和告知。聖人用它來淨化心境,退隱僻處,與民共擔吉凶。神可至於予知未來,智可至於海函往事,誰能做到這樣呢?是古代那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施暴的人。由於明曉天的法則,洞察人間事由,於是起用神草以引導衆人行事。聖人以此齋戒,從而洞徹它的稟性。所以,關閉門戶叫做坤,打開門戶叫做乾;一關一開叫做變,往來不斷叫做通;顯現的東西叫做象,有形的東西叫做器;依照它制器而用叫做法,利用它、出入它、衆人都這樣使用它叫做神。

所以,《易》有極至的起點,就這樣生下了兩種樣式,兩種樣式生下了四種現象,四種現象生下了八種卦象,八種卦象可以判定吉凶,判定了吉凶便可成就大的事業。所以,效法的典範,沒有比天地更偉大的了;變化之通達,沒有比四時更偉大的了;懸在天上、閃著光明,沒有比日月更偉大的了;地位之崇高,沒有比富貴更偉大的了;備好物品供人使用,製成器具便利天下,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探求深奧,索求隱祕,勾出沉物,推究遠事,以判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奮鬥的事業的,沒有比蓍龜更偉大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物,聖人依照它辦事;天地變化,聖人仿效它辦事;天顯示氣象,顯現吉凶,聖人遵從它辦事。黃河現出圖,洛水現出書,聖人依照它辦事。《易》有四種象,是用來展示於人的;所附的那辭呀,是用來告知於人的;確定爲吉凶,是用來決斷的。

[注]①“冒”,覆蓋;引申爲襄括。②“貢”,告知。③“太極”,意爲至極,直指混一不分的蓍草,引申指混一不分原始宇宙。④“兩儀”,意爲兩種樣式,直指陰陽兩種爻象,引申指天地。⑤“四象”,意爲四種現象,直指兩爻相疊組成的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引申指春、夏、秋、冬四時。⑥“亹亹”,勤勉貌。⑦“神物”,指蓍草。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①,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譯]《易》說:“來自上天的護佑,吉祥而無不利。”先生說:“’佑’,就是幫助呀。天所幫助的是順隨的人,人所幫助的是誠信的人。遵從誠信、向望順隨,再加上崇尚賢德,所以說’來自上天的護佑,吉祥而無不利’呀。”

先生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出人的言語,言語不能完全表達出的人思想。”那末,聖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展現出來的了?先生說:“聖人創立象用以完全表達思想,設立卦用以完全揭示真僞,附上辭用以完全傾訴言語,推演它、疏通它,使它完全達到便利,催動它,驅使它,使它盡情發揮神奇。”

乾坤兩卦,大概是《易》的精妙之所在吧!乾坤排列組合,則《易》便確立於其中了。乾坤散架,則沒有可能顯現《易》。《易》不可顯現,那麼乾坤也就接近止息了。所以說,形而上者稱爲道,形而下者稱爲器,演化而有裁斷稱爲變,推動而能運行稱爲通,拿它實施於天下民衆之中稱爲事業。所以,這個象,是聖人對天下的奧妙有所發現,從而模擬它的形態容貌,象徵物所適宜,所以稱爲象。聖人對天下的運動有所發現,從而研究它的樞紐,以遵行它的常規,附上文字說明用以斷定它的吉凶,所以稱爲爻。極盡天下奧妙在於卦,鼓舞天下行動在於辭,演化中的裁斷在於變,推動而能運行在於通,神妙而能明曉在於人,默默而能成就,不言而能靈驗,在於德行。

[注]①“情僞”,真情和造作,即真僞。②“典禮”,即常規、規矩。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爲陽,黑魚表示爲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易”爲日月,“易”爲陰陽,“太極圖”就是一個“易”的——日月、陰陽的代表符號。陰陽是由日月代表的。

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爲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制約的,所以有陰陽,有食物鏈,有相生相剋。

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一黑一白,分爲陰和陽,表明事物具有相對獨立性,陰陽有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龍鳳呈祥

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與和諧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先後天八卦圖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也稱爲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的依據是《說卦傳》所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意思是天與地上下定位,山與澤氣息貫通,雷與風相互激盪,水與火背道而馳,八卦形成彼此交錯的現象。

圖中上爲乾,下爲坤,代表天與地;左爲離,右爲坎,代表火與水,意即日與月。我們對此四卦並不陌生,如韓國的國旗即是如此。接着,左上角爲兌,右上角爲巽,代表澤與風。然後,左下角爲震,右下角爲艮,代表雷與山。

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也稱爲文王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依據也是《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極星)從震位出發,到了巽位使萬物整齊生長,到了離位使萬物彼此相見,到了坤位使萬物得到幫助,到了兌位使萬物愉悅歡喜,到了乾位使萬物相互交戰,到了坎位使萬物勞苦疲倦,到了艮位使萬物成功收場。

圖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則位於西南。艮爲山,接近天,在東北;巽爲齊平,近地,在東南。然後,另外四卦分別是:震在東,兌在西,離在南,坎在北。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

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五行爲土。

《河圖》“十”字形佈局中,橫線上的數(8,3,10,4,9),其和爲34;縱線上的數(7,2,5,1,6)其和爲21,它們正好將55分成21、34這兩個部分,而21與34這兩個數字是相鄰的斐波那契數(斐波那契數列爲:1,1,2,3,5,8,13,21,34,55,144…隨着項數的增大,相鄰兩數的比接近黃金分割點),與黃金比例分割完全一樣。

洛書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龜長九尺,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在數學上屬於三階幻方,古人總結了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央。

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

一切自然數的數字根只有1、2、3、4、5、6、7、8、9九數,此爲“洛書九數”!“洛書九數”的排布構成第一個幻方。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老子道德經原文 譯文 註釋 引語 評析 解讀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註繹 劉先銀 編註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爲”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

老子這裏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道德經》本身也是《易經》的序言,讀懂《道德經》是理解易經的基礎。閱讀《道德經》,明白四達,滌除玄覽,唯道是從,開啓自在快樂的心境;閱讀《道德經》,執古之道,與時偕行,御今之有;閱讀《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研究《易經》,必須與《河圖》《洛書》《道德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纔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題記 劉先銀 2012

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涵的宇宙奧妙】

【傳說】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牽“乾”,迷失道“坤”,在聖、聖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執迷妄失圖,呈現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墮落到坤元無明世界,而有識妄取真,明心見性,修真證道的目的和目標,從全時空的順其自然的積善厚德起,到機緣和造化成熟後,便有“中正之道”圍繞中脈修持精氣神的乾坤總綱性命雙修。在凡、凡轉聖,易坤周乾的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圖。六位丹輪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於密陽神還虛的性功,從而儘性了命證周易大道的本來。呈現周易易周《周易》體證大道的究竟圓融。

如如不動妙化萬有之“元、亨、利、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爲易道之悲憫蒼生。

妙行無住 應化非真 坤→復→臨→泰→大壯→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爲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干地支與陰陽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八卦象數對應表

八卦 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數字 1 2 3 4 5 6 7 8

五行 金 金 火 木 木 水 土 土

臟腑 大腸 肺 心 肝膽 腎 胃 脾

五行與干支

天干

金:庚、辛

木:甲、乙

水:壬、癸

火:丙、丁

土:戊、己

地支

金:申、酉

木:寅、卯

水:子、亥

火:巳、午

土:醜、辰、未、戌

二十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各月的節氣和中氣是固定的。各月由所含“中氣”來表徵。沒有“中氣”的月爲閏月。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根據《周易·序卦傳》所論64卦順序原理,首先從圓形上方開始,往左旋逆排,將前32卦依次排列於圓形左側達圓周90度之內,而將後32卦依次從圓形上方往右順排於圓形右側達圓周90度之內。

孔子在《序卦傳》裏對64卦的順序排列,作了詳盡說明。他認爲:有天地,然後萬物生,故乾坤領先;盈天地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而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也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故受之以剝。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傳》認爲,天地生萬物之後,纔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並進而產生上下禮儀之道,形成人類社會。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在“萬物”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象徵交感之意的鹹卦之後,受之以恆。恆者久也。人類脫離“動物”階段,進入社會是從“遁”開始。所以,我們認爲“遁”是後32卦的首卦,在圓圖的上方按時針方向順行排列開始。這是人類脫離動物界,進入社會的標誌。幾千年來,歷代學者都認爲64卦中,前30卦爲上經,下經從鹹卦始34卦,這顯然與人類在動物界經歷了漫長的恆久過程不相符合。人類絕不可能一產生就能進入社會,它必然有一個在動物界經歷漫長的“野蠻”期,然後逐漸脫離動物界進入“文明”期。

遁者,脫離或逃離也,人類從此脫離“動物”的行列進入社會。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悅)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至此,萬物在運動中演化,完成了一大週期。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洛書試圖用數學幻方概括世界本質,表達了一種數學神祕主義觀點,類似於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洛書是術數中乘法的起源

4 9 2

3 5 7

8 1 6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五居中宮。

洛書與九宮有着密不可分別的關係

古洛書

4巽宮 9離宮 2坤宮

3震宮 5中宮 7兌宮

8艮宮 1坎宮 6乾宮

口訣: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爲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中國初民爲適應於農業生產,將洛書分爲九宮。太乙居中,一年運行八宮。八宮的名稱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轉的時序分別是:冬至、坎宮、葉蟄;立春、艮宮、天留;春分、震宮、倉門;立夏、巽宮、陰洛;夏至、離宮、上天;立秋、坤宮、玄委;秋分、兌宮、倉果;立冬、幹宮、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則屬於文王后天八卦。

在中國古文化中無不打上洛書的印記,因爲洛書是和諧、平衡的象徵。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洛書者,圓之象也’。洛書使用數字構造出的一個‘圓之象’。宋人的解釋是:洛書橫、豎、斜的數之和都是十五,九個數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圓者一圍三’。還有一個解釋是:洛書不管怎樣擺,不管從那個角度數,其直線上的和都是一個固定數,而這正是圓的直徑的特點。

精讀《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

【題解】六元:指風、火、溼、熱、燥、寒六種氣候變化的本元,也就是主歲的六氣;正,即政;紀,即記事。三十年爲一紀,六十年爲一週。本篇主要記錄了六十年內,六氣司天、在泉、五運主歲時的氣象、物候、災異變化規律,所以篇名稱“六元正紀大論”。具體內容包括六十年內運氣合治及運氣勝復正化的具體情況;五運,六氣的同化;五運、六氣來臨的先後次序;六氣十二變的有關內容;五氣鬱發的物象及致病情況。

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中國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義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醜、未---土

三(天干化五運)(中運):(黃帝內經內容)

甲、己------土運

乙、庚------金運

丙、辛------水運

丁、壬------木運

戊、癸------火運

其中單數(甲、丙、戊、庚、壬)爲中運太過之年

雙數(乙、丁、己、辛、癸)爲中運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氣)(司天之氣):(黃帝內經內容)

子、午 ----- 少陰君火司天 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 ----- 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陽相火司天 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 -----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陽寒水司天 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 ----- 厥陰風木司天 少陽相火在泉

干支紀年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運氣”(中運與司天之氣)的意義。每年干支的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的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關係,

五色是青紅黃白黑,

五方是東南中西北

五時是春夏長夏秋冬,

五臟是肝心脾肺腎,

五味是酸苦甜鹹辣,

五音是角徵宮商羽,

五常是仁禮信義智,

還有天上的五星等等。

64卦沿圓圖依序逆順而排,前32卦逆時針左旋,後32卦順時針右行,運行軌跡與太極中心曲線5一致。表明64卦蘊含了宇宙5大本體精、炁、神、道、陰陽全部信息。左旋顯示萬物運動永恆之原生態,右行展示人類社會“法自然”之變化態。圓圖是天道與人道演化運動的體現,而方圖則表明地道相對穩定。所以我們一改邵雍之說而與太極運行法則一致。

綜上所述,用數學表述爲:無極(0);S曲線(5);兩儀,老陰(6)、老陽(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

數學公式爲: 0+5+6+9+4+8+64=96

從數學科學的角度分析又會怎樣呢?

第一、太極中心爲五大本體: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陰陽);五個5,計爲25;

第二、太極中心兩側,左爲老陰6,右爲老陽9,6與9相加計爲15;

第三、太極外圍八卦相隨,八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計24;

綜上三個數總計:

25 + 15 + 24 = 64

此數與八經卦相重疊(8×8=64)之別卦數完全一致。這表明太極卦數理與萬物構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經》64卦系統蘊含了宇宙萬物構成格局與生成規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極(卦)”世界,實質上就是“靈感時空”世界。

(1)河圖中心數之5,與“太極(基)”中心曲線5相一致,地道法則是從天道而來;河圖秉承太極之道,以數理展示宇宙本體存在精、炁、神、道、陰陽,主宰宇宙萬物的生存與發展之格局;

(2)河圖中心數5加10爲15,與“太極(象)”中心曲線5左右兩側老陰(6)與老陽(9)之和爲15相一致;表明宇宙萬物“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孕育演化法則;

(3)河圖外圍黑白(陰陽)排列之數,都圍繞中心數按陰順陽逆之方向旋轉運動不止,體現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的運動變化規律;

(4)出現在我國距今至少8000年時期的河圖之數,與後世人創造的0、1、2、3、4、5、6、7、8、9、10數學科學符號不約而同,天衣無縫,絲毫不差。生數5,地數5,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55。無爲數,有爲數,一陰一陽也是數;陽行左,陰行右,一逆一順爲天道;近隨遠,古同今,成爲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譯的符號語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萬物以自然爲藍本,有序而統一;

河圖之數實屬全世界公用的數學科學符號之太祖。

(5)河圖之數佈局的原理、法則來源於太極。除中心數外,其陽數9、7、3、1逆旋,其陰數2、4、6、8順行,形成太極圖形,正面爲5之運行軌跡,負面亦2之運行軌跡,5與2爲立體的兩極;河圖亦是立體結構,是太極豐富蘊義的具體展現;太極隱含天道蘊義,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以數理規範承傳天道原則而展現地道對應統一和無限循環之法則。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爲正極,以2爲負極,三者是一個穩定而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太極原生對應統一,河圖仿生而展示萬物在統一中無限循環,而洛書則顯現人類社會遵循先天法則,通過變化實現平衡而穩定。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經過變革而適應之,是人類生存、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變革-平衡-發展,再變革-再平衡-再發展,漸進循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只有不斷變革,才能使主觀不斷地適應客觀,才能使社會平衡而穩定,繁榮昌盛。

太極爲原生態,河圖爲仿生態,而洛書則是變化態。

現按照洛書九宮之數原位,分陰陽順序分解如下:

① 陽數順序由大至小運行,如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2;

② 陰數順序由小到大運行,圖所示;

線路是:在數學符號中爲5;

97(5)31洛書陽數運行線路圖 24(5)68洛書陰數運行線路圖

河圖洛書易道太極說:陰陽、五行、八卦中蘊含的宇宙奧祕。

(1)天道(陽)左旋,地道(陰)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後四卦右行,其運行法則及其軌跡線路與“太極(基)”中心曲線顯示的法則、軌跡線路一致,即運行之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的形態。而太極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即精、炁、神、道、陰陽。5的負極是2,因此可以認爲,伏羲先天八卦是一個蘊含了宇宙全部本體信息之有機立體結構;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後右排列,按時針方向是先逆後順,其陰陽消長規律與太極陰陽消長規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據天道陰陽兩儀互爲消長之法則,揭示出萬事萬物孕育發展漸進循環的運行規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陰一陽兩兩相對應。乾1對坤8,兌2對艮7,離3對坎6,震4對巽5;各對卦,序數相加之和爲9, 卦畫數相加之和亦爲9。乾、坎、艮、震、陽四卦,其卦畫數之和爲18;坤、兌、離、巽陰四卦,其卦畫數之和亦爲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極之原則,對應統一,平衡而穩定;對應統一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後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據先天原則,經過“變革”,反映人類與自然陰陽結合、萬物化生的生成規律,說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爲父,坤女爲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變化態結構。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礎上,對八經卦方位進行了“變革”和調整。這個“變革”使天道法則轉化成爲人道之運用規律。所以使乾爲天、坤爲地之主旨,轉化成爲乾父、坤母,進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一個以男(陽)、女(陰)爲主體的正、負極相統一的立體有機結構。

後天八卦反映人類社會組織、生產、生活、樂趣、婚媾、勞作和成功等規律;所以,《說卦》認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至役乎坤,說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圖

(2)現在,我們將後天八卦按照其陰陽屬性,納入顯示人道之洛書九宮圖內,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男女(陰陽)以九宮圖中5爲中心,進行各種建構和活動。而洛書九宮圖中心5與河圖中心5一樣,是“太極(基)”中心曲線5的承傳,蘊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之義及其全部信息。

說明反映人類社會規律的後天八卦,恪守先天運行法則,順乎後天變化之理;

心靈能量是藏在身體裏的大智慧

依據《易道》陰陽兩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隱”與“顯”、“幽”與“明”兩種狀態。探索真理應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顯”的同時,也要深究“隱”,才能達到臻善的境界。

“無極之原說”中已充分論述了無極,即“無、始、母、0、星雲團”等概念是無形無象的渾沌世界;

“太極生成說”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渾沌世界基礎上孕育出一條曲線5,謂之“太極(基)”;這是宇宙原始渾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現,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體的存在數理。我們依據數學符號科學規律,結合自然界主導性存在現象認爲,這條曲線代表符號就是數字符號5。這個數,雖然說在久遠的遠古時期顯現,但它確確實實又在人類歷史的“後來”,在數學符號科學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處中心,對全部數學符號的產生髮揮了無可置疑的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同時,結合現代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確認5的蘊義也理所當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過程中起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陰陽”。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體存在。這個存在是宇宙生成與發展中,自始至終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恆存在。

我們將進一步分析、探討這5大本體各自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精爲物,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質及其能量的表現形式;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客觀顯象實在。“精”,位處後天八卦坤之位,坤爲地,爲物。一切物質均具有陰陽兩種屬性,它制約於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規律,受炁的影響和宇宙意識的主導。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說:“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爲物質實體,而心呢,古人則認爲是思維意識(神)之源,固身(物體)受意識(神)之主導。氣(炁)是這種“主導”發生的橋樑和動力形式,失之則無濟於事。道家有的學者誤認爲,“氣就是神,神不守,服氣便徒勞無功。”(《形神可固論》)氣與神混一是錯誤的,唯物論者認爲物質可產生意識的觀點也是不對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炁爲介,流存於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混沌世界到實有(太極)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間之橋樑和動力形式之表現。炁,對應後天八卦巽之位,巽爲風,爲氣。

炁與氣有本質的區別。炁爲本原存在,純而潔;而氣則是由於炁的流動參雜了塵埃物質而形成。炁爲先天純淨之存在本體,而氣爲後天混合而成。氣的主體是炁。爲了便於討論問題,我們在本文中還暫時使用“氣”這個字。

氣無形無狀,它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屬於介質。它制約於物質生成及其演化之規律(道),受陰陽性質的影響和意識的主導。

道家學者認爲:“人因陰陽二氣化合而成男女,因氣而生精,因氣而生神”(《養生延命錄》)。氣在人與精、人與神之間發揮着尤爲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氣聚而精生,氣通則神存;氣泄而精散,氣斷則神亡。所以說氣道相通,氣識相成。氣與物與識相隨而有別。古代有的學者認爲,五氣:“軟氣、溫氣、柔氣、剛氣、風氣”分別化爲“水、火、木、金、土”五行,將氣(炁)與物混,這顯然是錯誤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神爲識,是思維與意識的存在形式,是從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極)實有世界,萬事萬物的主導者,隱存於太極之中心,陰陽不測之謂神。她位處5大本體之中位,以物爲體,以氣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但無隨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遵守道德,奉行規律,神靈不能另行其事,對人絕無傷害。《淮南子·本經訓》也認爲,“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

神是宇宙思維與宇宙意識。思維並非都有意識,但意識都具有思維。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但具有思維能力,而且還具有意識和意識反饋;而動物卻只具有思維而沒有意識與意識反饋。

人的意識與意識反饋,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優遺傳,動物的思維是宇宙本體意識的劣遺傳。宇宙生命具有優劣階梯遺傳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亂爲。人被傷害者,是因爲自己違背了天道、地道與人道之故。

神如大腦一般(思維意識),她與精(物)、炁(介)、道(律)、陰陽(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組成了一個嚴密的有機體結構。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道爲律,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演化及其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規律;它不是一個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通過形式邏輯系統和一種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現出來。“式”主靜,“能”主動,兩者同時發生,謂之道。它貫穿於事物發展的自始至終。道,處後天八卦乾之位。乾爲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老子最早發覺宇宙本體及其萬物中道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智慧。

自然行爲,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遵道循規有序的法自然;二是無矩無束亂爲無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於神(識)的主導。這個主導當然是法性主導,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導。

老子所稱之道,有兩種性質:一是宇宙本體存在之道;二是事物變化發展之道;本體有存在之道,發展有變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很明顯,老子在這裏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無極)渾沌世界之本體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德經》)所指之道,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發展之道。

現實世界之特質來源於本體。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陰陽)而成,因識(神)而聖。尚若宇宙中沒有精、炁、神與陰陽的存在,也就無所謂“道”了。

陰陽。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體之一。陰陽爲性,是萬事萬物固有的兩種天然屬性;最早的陰陽二字出現在《詩·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是說在山頭上觀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陰,哪一面是陽。經過長期提煉,老子將其高度概括爲對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它也不是實性本體,而屬於虛性本體。它隨着事物的產生而產生,同時又隨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陰主靜而陽主動,動靜相隨,前後相依,互爲其根。“陰陽”, 位處後天八卦艮之位,艮爲山。

伏羲氏最早發現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並用兩個符號(陰爻與陽爻)始創八卦及64卦系統,雖然沒有陰陽二字,只有陰陽符號,但這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創舉。

陰與陽是一事物立體狀態的兩極。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說明萬物陰陽二性既相隨又相依,在氣的“介入”之下,萬物才能保持平衡、穩定、生長、發育。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一靜一動,陰陽調和。無陰,陽不能生;無陽,陰不能成;陰以陽成,陽以陰生。

在現實世界中,陰陽現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熱,植物有雌雄,動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諸事有前後,亦有正反……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宇宙中若沒有實性本體的存在,就不會有陰陽之存在。

氣有陰陽,但陰陽不等於就是氣。有些學者把氣與陰陽混而爲一,這是錯誤的。

不少學者認爲,“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本作者認爲,陰與陽之間只有互相吸引,而不會互相排斥。所以,陰陽是對應的統一體,而不可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精、炁、神、道、陰陽5大本體,是宇宙原始本體存在,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孕育、演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萬物都孕育在這裏,來源於這裏、產生自這裏。她們之間互爲條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對應而統一;絕不排斥、絕不對立、絕不鬥爭。精、炁、神、道、陰陽,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亡。

5大本體虛實結合,排列有致。精爲物,炁爲介,神爲識,爲實性獨有存在;我國道家認爲,精、炁、神是人體賴以存在的三大因素。《雲笈七籤》卷五五稱:“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爲神,二爲精,三爲氣。”真可謂言之有理。

道爲律,陰陽爲性,兩者爲虛性附有存在。虛性附有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而存在,因實性獨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氣狀實,元氣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爲物,有形有狀,萬物實有存在形式;

炁爲介,無形無象,流動和充實於萬物之間;

神爲識,主理。以物爲體,以炁爲介,法道而行,循陰陽之性而成就萬物,具有主導性而無隨意性。認爲神是萬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觀點是錯誤的。神主公平、正義,認爲有求必應的思想也是不對的。

道爲律與陰陽二性,隨有則有,隨無則無。

精、炁、神、道、陰陽,隱藏於太極中心,以S曲線的形式顯現在人們面前,其軌跡是數學符號中之5,其兩側爲老陰6和老陽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極(負極)即是數學符號中之2;正極5與負極2構成中心軸之兩極,與陰陽正極69、負極96,共同形成一個嚴密的立體有機結構。

太極圖神奇,絕妙無比,堪稱“天下第一”,名符其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爲“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爲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爲陽,爲天,爲奇數;黑點爲陰,爲地,爲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爲: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爲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爲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爲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爲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

天本一而立,一爲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鑿度》)

“河圖”的生成數爲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爲,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一爲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爲每天的第二個時辰,或農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類推。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

【內容】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着無窮的奧祕;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爲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爲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爲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爲”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釋義】

一、河圖之象

2*4釐米。2007年9月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現

(其中,單數爲白點爲陽,雙數爲黑點爲陰。四象之中,每象各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爲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爲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爲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爲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爲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爲土。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爲《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爲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爲陽,2、4、6、8、10,爲陰。陽數相加爲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爲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爲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爲水之生數,二爲火之生數,三爲木之生數,四爲金之生數,五爲土之生數。六爲水之成數,七爲火之成數,八爲木之成數,九爲金之成數,十爲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爲陽數,其和爲九,故九爲陽極之數。二、四爲陰數,其和爲六,故六爲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爲15數,故化爲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爲天地之體數,大衍爲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爲體,四十九爲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爲: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爲朋,四、九爲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爲一、六共宗,乙庚合爲二、七同道,丙辛合爲三、八爲朋,丁壬合爲四、九爲友,戊癸合爲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爲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爲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爲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音xiu),黃道十二宮對照圖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繫,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河圖之理

圖與二十八星宿(xiu)黃道十二宮對照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爲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爲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爲陰數左旋;皆爲順時針旋轉,爲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爲地理,故在天爲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爲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爲風爲氣,地之形爲龍爲水,故爲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爲德爲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爲中爲陰,四象在外爲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爲陽,金水相生爲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爲靜,外四象爲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爲圓形,木火爲陽,金水爲陰,陰土陽土各爲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爲太陰,火爲太陽,木爲少陽,金爲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爲天,天以人爲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爲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爲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髮爲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爲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爲方爲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來源傳說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爲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爲八卦,以《尚書·洪範》爲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爲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爲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爲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爲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爲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爲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爲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爲準。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爲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爲河圖洛書爲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爲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爲河圖爲上古氣候圖,洛書爲上古方位圖,或以爲河圖爲天河之圖。衆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係。一般認爲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爲:“河圖洛書相爲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爲河圖象天圓,其數爲三,爲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爲二,爲偶。(《易學啓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爲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爲:“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爲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爲:“河圖爲體而中有用,洛書爲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裏,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爲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爲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爲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爲陰,爲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爲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爲龍馬爲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爲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爲“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爲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爲《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爲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爲: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爲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爲例,震爲東,代表春分;巽爲東南,代表立夏;離爲南,代表夏至;坤爲西南,代表立秋;兌爲西,代表秋分;乾爲西北,代表立冬;坎爲北,代表冬至;艮爲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北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峯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爲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爲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爲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

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佈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爲“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爲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

《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

《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

《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陳注:“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麪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爲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爲,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

《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 然河圖、洛書究爲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於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曆法。⑤洛書起源彗星的氣體尾巴軌跡。⑥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繫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裏介紹幾種較爲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裏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衆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着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衆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着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着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爲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裏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真僞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僞、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繫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爲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爲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爲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爲怪妄,並大肆攻擊。其先驅爲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爲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爲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爲道家假借《易》理以爲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爲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爲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爲發揮《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爲《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爲河洛爲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爲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衆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併爲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爲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爲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佔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爲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聯繫。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爲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爲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爲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爲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着神祕的外衣,公認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鑑》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爲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爲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爲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爲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一、解析河圖洛書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這兩幅圖具有數字性和結構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字性。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爲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爲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構分佈形態對稱,具體表現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佈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爲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佈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佈在八個方位。 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着豐富的數理關係,下面分別論述。

河圖包括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

縱向數字:7、2;1、6 7+1=2+6

橫向數字:8、3;4、9 8+4=3+9

並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其和爲20。

2.等差關係。四側或居中的兩數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爲5。

洛書包含的數理關係:

1.等和關係。非常明顯地表現爲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相等,其和爲15。

2.等差關係。細加辨別,洛書隱含着等差數理邏輯關係。

①洛書四邊的三個數中,均有相鄰兩數之差爲5,且各個數字均不重複。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顯然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反映出洛書與河圖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

②通過中數5的縱向、橫向或對角線上的三個數,數5與其它兩數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縱向 |5-9|=|5-1|或9-5=5-1

橫向 |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數理關係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河圖洛書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和或差”的算術邏輯關係,儘管兩者有所差別,但是它們表示的數理關係有相似共同之處,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推導河圖洛書

用純數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

中國文字的起源告訴我們,漢字屬象形文字,書畫同源,中國原始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在,不妨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數理關係。

1、按對稱分佈方法作圖,採用窮舉法,以數5爲母體居中,數1、2、3、4均勻分佈在四周的組合圖式有以下3種: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圖所示,這些圖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

2、當以上圖式中的各數,加上5時,就表示了6~10這5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3、把上述對應圖式兩兩重疊,就表示了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圖式爲:

整理C系列圖式:

①C—1圖式

縱向 6+8≠1+3

橫向 2+4≠7+9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不等於偶數之和。

這個圖式體現不出數字之間的運算規律性,故舍去。

②C—2圖式

縱向 6+2=7+1

橫向 8+4=9+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圖式Þ 8/3—10/5—9/4

|

6/1

此圖式即爲河圖。

③C—3圖式

縱向 6+4=1+9

橫向 8+2=7+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且這兩個方向的奇數或偶數之和也相等,均爲10。所以這個圖式還可以進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圖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捨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後一個圖式即爲洛書或九宮圖。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學邏輯推理的結果,洛書較之河圖表達的數理關係更爲豐富、高級一些。河圖洛書以圖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數之間的“和差關係”,本質上表現爲數學思想。

構思河圖洛書起源的歷史原因

數學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嚮導,人們離不開數學,否則,就不能正確分析和把握客觀事物,就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在三百萬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昭示了人類數學文明的啓蒙。在人類最初經歷的原始社會,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較簡單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生產活動過程。這些活動離不開數,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數來清點勞動人數和計算勞動工具,要用數來記錄農牧和漁獵的勞動成果,要用數來分配勞動產品,還要用數來交換剩餘勞動產品,如此等等。否則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生產力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最初對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原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原始人對數的知識的不斷增加,必然會總結出最早的、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不妨把河圖洛書假設爲與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應的數學規律,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2、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3、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所以,河圖洛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階段,它產生於中國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

河圖洛書,特別是洛書很可能作爲一種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在原始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洛書出現在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洛書運用於明堂建築便是證明。其實,在其它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也發現了洛書的蹤跡。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祕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也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參見趙國華《八卦符號與半坡魚紋》)從本質上看,古代禮儀兼祭祀的場所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分配勞動產品。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度下,當人們經過一定時期的勞動,需要分配勞動果實,共享豐收喜悅之時,大家集中起來,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他們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蒼;他們要採取一定方法,正確盤點和合理分配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利用洛書進行計算,洛書起着計算工具或計算原理的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對勞動產品盤點和分配工作。也許,正因爲洛書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書便成爲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於洛書與龜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狀具有同構性,因而,洛書可以烙刻在龜背上,於是也就有了洛龜貢書的美好傳說。

(四)關於與河圖洛書相關的內容

關於河圖洛書與《易經》的關係,這裏不談。要講的是一些不爲人們注意的有關內容。

1.洛書隱含萬字符。

洛書稍爲變化,就可推進萬字符:

④ ⑨ ②

③ ⑤ ⑦ Þ

⑧ ① ⑥

在萬字符結構狀態下,洛書隱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數理關係,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來,如兩數之差爲5的四組數;萬字符的兩個曲臂上,各數之和相等,均爲25,等等。換句話說,萬字符是對洛書的一種獨特的數學解析,並且它反映出洛書與河圖在數理方面的內在聯繫,只要把曲臂外側拉直,洛書的結構形態就與河圖一致。當有了洛書和萬字符,把河圖省去也可以,因爲河圖中的數理關係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鑑於以上分析,與其說萬字符象徵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還不如說萬字符是洛書的轉化形態,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從光線中看出萬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書而敬仰萬字符也是說得通的。

2.河圖洛書包含算盤的數學原理

首先從數學原理看,河圖洛書的數理特點與算盤的主要規則相吻合:其一,河圖四側的兩數之差均爲5,即一個大於5的基本自然數可表示爲數5加上一個小於5的自然數,這與算盤珠碼中把5顆下珠升作一顆上珠的五升制規則相對應;其二,洛書的縱、橫和對角線方向上的三數之和均爲15,這與算盤中每檔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從歷史發現看,儘管“操珠運算”的思想歷史悠久,但最早記錄的成熟算盤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畫卷“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檔)七個黑點(珠)的大算盤。而河圖洛書儘管在先秦時期早有傳說,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圖洛書的發現與算盤的產生的歷史時間有着驚人的巧合。綜上緣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盤的實物形態起源於珠,算盤的數學原理來自於河圖洛書。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認識事物只有從事物本身的內容以及相互聯繫的事物出發,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河圖洛書的本質是數學,是原始古人創造的一項數學成果,這些正確的思想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古人稱:“洛書者,數之源也”的觀點名副其實。

【河圖推演出新—人面圖】

一、由河圖可以推演出一個數字與圖形完美結合,且酷似人面的圖形。——人面圖。

圖外輪廓爲梯形,構成圖形的線段均爲整數。梯形有象徵凸凹兩部分結合而成。梯形的下邊長9釐米,上邊長8釐米,腰邊長爲13釐米,圖形內部三橫的長度爲3釐米,兩豎的長度爲4釐米。把每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其之和正是60釐米。

該圖,形似人面,凸凹結合的線條恰好處在人類五官的位置;將人面圖與嬰兒的面部比照(如圖二),就能直觀這種聯繫。因此圖案就命名爲人面圖。

二、河圖推演人面圖過程。

將河圖順時旋轉90°(如圖),河圖中的數字用線段的長度來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圖。過程如下:

圖四的上邊是8個黑點,圖一人面圖的上邊長8釐米長的線段;圖四的下邊是9個白點,圖一人面圖的下邊長9釐米的線段;圖四8個黑點下面是3個白點,圖一人面圖內的三段橫線長度均是3個釐米;圖四9個白點的上方是4個黑點,圖一人面圖內的兩豎線長度均是4釐米;圖四的左邊是6個黑點右邊是7個白點兩數加起來是13,圖四內1個白點、2個黑點、10個黑點三個數加起來合亦爲13.圖一人面圖的腰邊長均爲13,與河圖的對應關係13=6+7,

13=1+2+10;但是連接人面圖中兩根3釐米長的橫線即得到一條2.5釐米長的隱線。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圖是從河圖推演出來的。人面圖是圖形與數字完美結合的典範,是今世的”河圖”。

三、河圖建築。

河圖有了線的形體(暨人面圖)之後,按照人面圖可施工一處建築。

孔子《易傳》共7種10篇,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經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舍。當此之際,如生龜解殼,活蟹落湯,地水火風,各自分散。

而神既離形,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爲種。納想爲胎,入母中官,稟氣受質。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驚胞破,如行山巔蹶什之狀。頭懸足撐而出。囫圇一聲,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泥丸;夜潛兩腎,而蓄于丹鼎。乳以養其五臟,炁則衝乎六腑。骨弱如綿,肉滑如飴,精之至也;視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於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坤卦。

自一歲至三歲,長元炁六十四銖,一陽生乎復卦。

至五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臨卦。

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手泰卦。

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生手大壯。

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生乎夬卦。

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是爲乾卦。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襲常。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爲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在古代傳說中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爲《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圖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中伏羲通過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口訣:

一六共宗,爲水居北;

二七同道,爲火居南;

三八爲朋,爲木居東;

四九爲友,爲金居西;

五十同途,爲土居中。

八卦源於陰陽概念一分爲二,文王八卦源於天文曆法,但它的“根”是《河圖》。

伏羲被稱爲“人祖”,位列三皇五帝,他最廣爲人知的就是“一畫開天”,創立八卦,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還有伏羲的廟宇和陵墓,被稱爲“太昊陵”。

據說在人類矇昧未知的時代,人類的生活非常的艱難困苦,要與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作鬥爭,還要與洪水猛獸疾病等作鬥爭,生存堪憂。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偉人——伏羲。他帶領人們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伏羲感到非常的挫敗。

於是,伏羲經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妙,仰觀日月星斗的變化,俯察山川景物的規律,不時地反省本人,追年逐月,風雨無阻。或許是感動上天,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入迷,他好像是看見了一副非常美好的畫面,正當他沉浸其中的時候,突然一聲炸響,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體卦圖清楚,閃閃發光。這時分水石亦幻化成爲平面太極,陰陽相繞,光芒四射。

伏羲忽然心有所感,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認識之中,他頓時眼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瞭了——唯陰陽而已。爲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用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崇高的思想化作最爲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五湖四海排列而成了八卦。

這就是伏羲的“一畫開天”,從此爲人們打開了理性的大門,掌握住了大自然的命脈,爲人類的前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伏羲也從而贏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易經·繫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繫辭上傳》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繫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易經·繫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易經·繫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摶以象閏,故再摶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章

是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爲也,將以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馬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③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經·繫辭下傳》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

《易經·繫辭下傳》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爲無益,而弗爲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包桑。』」「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易經·繫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經·繫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經·繫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曲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經·繫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象事知器,佔事未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說卦傳》

是指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易經·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易經·說卦傳》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火)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說卦傳》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經·說卦傳》第八章

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雞,坎爲豕,離爲雉,艮爲狗,兌爲羊。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乾爲首,坤爲腹,震爲足,巽爲股,坎爲耳,離爲目,艮爲手,兌爲口。

《易經·說卦傳》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易經·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爲玉、爲金、爲寒、爲冰、爲大赤、爲良馬、爲瘠馬、爲駁馬、爲木果。

坤爲地、爲母、爲布、爲釜、爲吝嗇、爲均、爲子母牛、爲大輿、爲文、爲衆、爲柄、其於地也爲黑。

震爲雷,爲龍,爲玄黃,爲旉,爲大途,爲長子,爲決躁,爲蒼筤竹,爲萑葦。其於馬也,爲善鳴,爲足,爲作足,爲的顙。其於稼也,爲反生。其究爲健,爲蕃鮮。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發、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爲矯輮、爲弓輪。其於人也,爲加憂、爲心病、爲耳痛、爲血卦、爲赤。其於馬也,爲美脊、爲亟心、爲下首、爲薄蹄、爲曳。其於輿也,爲丁躦。爲通、爲月、爲盜。其於木也,爲堅多心。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爲甲冑、爲戈兵。其於人也,爲大腹,爲乾卦。爲鱉、爲蟹、爲蠃、爲蚌、爲龜。其於木也,爲科上槁。艮爲山、爲徑路、爲小石、爲門闕、爲果苽、爲閽寺、爲指、爲狗、爲鼠、爲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爲堅多節。兌爲澤、爲少女、爲巫、爲口舌、爲毀折、爲附決。其於地也,剛滷。爲妾、爲羊。

《繫辭傳上》譯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①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②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⑤成男,坤道成女。乾知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⑦知,坤以簡⑧能。易則易知⑨,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天高地低,乾坤的關係也就確定了。低與高陳列在一起,貴與賤的地位便顯現了出來。動靜的轉化有一定常規,剛柔也就有了判定的依據。宇內的東西以類相聚,各類物種以羣相分,由此產生了吉和兇。天上的東西形成一定氣象,地上的東西形成一定形體,由此出現了變化。所以,剛柔相互交錯,八卦相互推動。以雷霆來鼓動,以風雨來潤澤;日月運行,一冷一熱。乾的法則是產生男性,坤的法則是產生女性。乾主宰事物的肇始,坤經管事物的成就。乾因爲單一所以能主宰,坤因爲簡約所以有能力。單一則容易知曉,簡約則容易隨從。容易知曉則會有人親和,容易隨從則會有所成就。有人親和則可長久,有所成就則可壯大。可以長久,這是賢人具備的稟性;可以壯大,這是賢人從事的事業。遵從易簡便得到了天下之理。得到了天下之理便可確定在天地之間的位子了。

[注]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說乾坤的尊卑關係是摹擬天地的關係確定的。②“方”,指上下四方,即環宇之內。③“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是說有了類,有了羣,也纔有了地位的劃分,也纔有了吉凶之別;“吉凶”,指所處位置的得失。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有了形象也纔有了不同的事物,也才說得上變化。⑤“乾道”,乾的法則。⑥“知”,主宰。⑦“易”,便易、單一。⑧“簡”,簡潔、簡約。⑨“知”,知曉。

〔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①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譯]聖人創制卦象觀察卦物象,附上文字說明吉凶,用剛柔相推生出變化。所以,所謂“吉凶”,指失得之象。所謂“悔吝”,指憂慮之象。所謂“變化”,指進退之象。所謂“剛柔”,指晝夜之象。六爻的推動,摹擬着天地人的變化法則。所以,君子安居的處所,是《易》所標定的位置;樂於把玩的,是所附的爻辭。所以,君子停止下來,則觀《易》之象而玩《易》之辭;行動起來,則觀《易》之變而玩《易》之佔。所以,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沒有不利。

[注]①“三極”,指、天、地人。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①貴賤者存乎位,齊②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③,震④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所謂“彖”,是在談卦象。所謂“爻”,是在談變化。所謂“吉凶”,是說它的失得。所謂“悔吝”,是說它有小毛病。之所以“無咎”,那是因爲善於補過。所以,分別貴賤的界限在於爻位,衡量小大的標準在於卦象,辨別吉凶的依據在於卦爻辭,擔心悔吝的原因在於細微,動而無咎的前提在於悔過。所以,卦有小大的區別,辭有險易的不同。辭的功用,在於各自指明本卦本爻的導向。

[注]①“列”,陳列。因陳列而有對比,因對比而有差別,所以引申爲分別。②“齊”,等齊;用標尺量度意。③“介”,纖細。④“震”,動。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①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③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④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易》以天地爲範本,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則。仰而觀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曉明暗的緣故;依據起始推測終了,所以知曉死生的氣數;精氣聚而爲物,遊魂散而爲變,所以知曉鬼神的情況。因爲它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因爲它的智慧遍及萬物,它的法則益於天下,所以不偏離萬物。全面遵行而不偏離,樂其天然知順其勢,所以心無所憂;安於其境厚施於仁,所以能懷愛心。囊括天地的變化而不偏離,成就萬物的表裏而無遺佚,所以“神”沒有固定處所而《易》不拘於因定主體。

[注]①“彌綸”,普遍籠罩。②“說”,推理、推算;依古代推算死生的術語,引申爲“氣數”。③“旁行”,廣泛遵行;“旁”,“廣”意。④“曲成”,經過反覆曲折而得以成就;意爲事物形態萬千、表裏異質,得以成就並非易事。

〔第五章〕

一陰一陽①之謂道②,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一會陰一會陽就是道,繼承它便是善,成就它乃是性。仁者見了它說它是仁,知者見了它說它是知,百姓每天都在接觸它卻並不瞭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見的了。顯現於外的是仁德,潛藏於內的是功用,催生萬物卻不象聖人那樣耗費心機,盛德大業可以說是達到極限了!富有就是大業,日新就是盛德。生而又生就是易,擔負成象之職的就是乾,具有效法之能的就是坤,窮盡蓍草之數以測未來之事就是佔,貫通變化就是事,陰陽變化難以揣度就是神。

[注]①“一陰一陽”,陰陽更迭。②“道”,法則。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①則靜而正②,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③,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譯]《易》,廣啊大啊!談及其遠則無可駕馭,談及其近則安處可證,談及天地之間則無處不在。乾,就其靜止而言,是圓的,就其運動而言,是直的,所以大才產生了。坤,就其靜止而言,是凝聚的,就其運動而言是開展的,所以廣才產生了。廣大與天地相匹配,變通與四時相匹配,陰陽的意義與日月相匹配,易簡的美好與至德相匹配。

[注]①“邇”,近。②“靜而正”,勿須動即可驗證;“正”,即“證”。③“專”,團音,圓意。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①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②,道義之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③,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④,以行其典禮⑤,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⑥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譯]先生說:“《易》,那可是至高無上的呀!《易》,是聖人用來高揚道德而開拓事業的。智慧在於高明,禮節在於謙卑。高明效法於天,謙卑效法於地。天地確定了位置,《易》的變化便運行於其中了!不斷積累成就的本性,便是步入道義的門戶。”聖人對天下的幽深有所洞察,於是摹擬了它的形貌,象徵物的意義,所以稱之爲象。聖人對天下的運動有所洞察,於是考察它的樞紐,以遵行它的規範,附上文字說明用以判斷它的吉凶,所以稱之爲爻。說明天下最最幽深的東西,那是不可輕浮的呀;說明天下極至的運動,那是不能沒有條理的呀。摹擬之後再說明,說明之後再推研,摹擬、推研以完成它的變化。

[注]①“知”,智。②“存存”,收存再收存;引申爲不斷積累。③“賾”,幽深。④“會通”,各種通道的交匯處;引申爲樞紐。⑤典禮,即常理;引申爲規範。⑥“惡”,厭煩;引申爲輕浮。

〔第八章〕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譯]“鳴叫的仙鶴處在樹陰裏,它的小鶴與它對鳴:我有好酒,我與你共飲吧。”先生說:“君子在自己的家裏,說出的話有益,那麼千里之外也會響應它,況且近處的人呢?在自己的家裏,說出的話有害,那麼千里之外都不會聽,況且近處的人呢?話是自己說出的,影響及於衆人;行爲發生於近處,影響及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關鍵;關鍵一旦發動,是榮是辱也就定了下來。言行,這是君子之所以能夠影響天地的東西,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第九章〕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①錯②諸地而可矣,藉③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④,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⑤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⑥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⑦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⑧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⑨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天數五,⑩地數五,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譯]“同人,先號啕大哭而後笑。”先生說:“君子遵行的法則,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談論。兩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斷金屬。知心的交談,氣氛猶如蘭草一般幽香。”

“初六,藉用白色茅草,沒有過錯。”先生說:“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墊上它,哪裏會有過錯呢?謹慎得很呀。茅草作爲一種東西是很扉薄的,卻可用於重大之事,行事保持這種慎重的態度,那就不會有什麼閃失了!”

“有了勞苦還保持着謙虛,君子有善果。吉祥。”先生說:“有了勞苦而不眩耀,有了功績而不居德,厚道到了極點了。這是說有了功勞還能居人之下。德講究碩大,禮講究恭敬;所謂謙,是以示意恭敬來來保持自己地位的體態。”

“龍飛得過高會有悔恨。”先生說:“尊貴而脫離了自己的位置,居高而沒有民衆的支持,賢人處在下位無所輔佐,所以妄自行動會有悔恨。”

“不出家門,沒有災禍。”先生說:“動亂之所以產生,總是以言語作爲階梯的。君王行爲不縝密就會危及臣子,大臣行爲不縝密就會危及自身,機密之事不縝密就會危害成功。所以君子縝密而不開口呀。”

先生說:“作《易》的人大概懂得盜賊的心思吧!《易》:’揹着東西又坐着車,招引來盜賊。’背東西,這是奴僕做的事呀;乘坐的車,這是有錢人的器物呀。作爲奴僕去乘坐有錢人的器物,盜賊纔想到要搶劫他;在上位的懈怠在下位的暴戾,盜賊纔想到要攻伐他。懶於收藏招引盜賊,打扮妖豔招引姦淫。《易》說:’揹着東西又坐着車,招引來盜賊。’這是講盜賊之所以被招來的原因。

推演天地變化的蓍草是五十根,使用其中的四十九根。將四十九根蓍草分爲兩束,用以象徵天地;拿出一根掛於兩束之間,以象徵作爲第三個的人;以四根爲一組分數一束蓍草,以象徵四時;將餘下的蓍草歸於手指之間,以象徵閏月;五年再閏月,所以再將另一束蓍草的餘數歸於手指之間,之後將兩次餘草合在一起掛於兩束之間。天的數字有五個,地的數字有五個,五個數字相合而各有和數。天數之和是二十五,地數之和是三十,所有天地之數之和是五十五,這些數字也就是用以成就變化、追蹤鬼神的依據。

[注]①“茍”,哪怕。②“錯”,放置。③“藉”,襯墊。④“伐”,眩耀。⑤“幾”,機密。⑥“其”,同殆;大概意。⑦“大衍”,大的推演;指推演天地變化。⑧“揲”,抽取。⑨“歸奇以仂”,將餘數歸於手指之間;“奇”,餘數;“仂”,即“扐”,手指之間。⑩“天數五”,即一、三、五、七、九。⑾“地數五”,即二、四、六、八、十。

〔第十章〕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佔。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乾卦的蓍草數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蓍草數是一百四十四。一共是三百六十,與一個年度的天數相當。《周易》上下兩篇的蓍草數爲一萬一千五百二十,與萬物的數目相當。所以四次經營而完成《易》,經過一十八變而完成卦,畫成八卦便達到了小成。由此引申,碰到同類便擴展,天下可以做的事就全都襄括其中了。彰顯道理完善德行,所以可以應酬世事,可以協助神力。先生說:“知曉變化法則的,大概也就知道神的作爲了吧!”

《易》包含着聖人的行爲標準有四種:用以說教時,注重它的辭;用以行動時,注重它的變化;用以制器時,注重它的象;用以算命時,注重它的占筮方法。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爲,將有所行動的時候,求問它的卦爻詞,它接受詢問如同應聲之響。不分遠近幽深,便知未來結果。不是天下最爲精靈的東西,誰能做到這些呢!參雜匹配推演變化,交錯綜合蓍草之數:通達了它的變化,便勾勒出了天地的紋理;窮盡了它的變數,便確定了天下的現象。不是天下最爲複雜的變化,誰能做到這些呢!《易》未作思考,未有作爲,靜靜地在那裏而沒有行動,有所感悟便通達天下的因由。不是天下最爲神妙的東西,誰能做到這些呢!《易》,是聖人用以探究深奧、研究微妙的憑藉呀。正因爲它幽深,所以能開通天下的心思;正因爲它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務;正因爲它神奇,所以不顯急速卻很迅速,未曾行走而卻到達。先生說的“《易》包含着聖人的行爲標準有四種”,就是說得這呀。

〔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①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②。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③,是生兩儀④,兩儀生四象⑤,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⑥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⑦,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先生說:“《易》是做什麼用的呢?《易》,推演事物成就事務,襄括天下的法則,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聖人用來開通天下的心思,用來確定天下的事業,用來判斷天下的疑惑。所以蓍草的稟性圓通而神奇,卦象的稟性方正而智慧,六爻的意義在於變化和告知。聖人用它來淨化心境,退隱僻處,與民共擔吉凶。神可至於予知未來,智可至於海函往事,誰能做到這樣呢?是古代那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施暴的人。由於明曉天的法則,洞察人間事由,於是起用神草以引導衆人行事。聖人以此齋戒,從而洞徹它的稟性。所以,關閉門戶叫做坤,打開門戶叫做乾;一關一開叫做變,往來不斷叫做通;顯現的東西叫做象,有形的東西叫做器;依照它制器而用叫做法,利用它、出入它、衆人都這樣使用它叫做神。

所以,《易》有極至的起點,就這樣生下了兩種樣式,兩種樣式生下了四種現象,四種現象生下了八種卦象,八種卦象可以判定吉凶,判定了吉凶便可成就大的事業。所以,效法的典範,沒有比天地更偉大的了;變化之通達,沒有比四時更偉大的了;懸在天上、閃著光明,沒有比日月更偉大的了;地位之崇高,沒有比富貴更偉大的了;備好物品供人使用,製成器具便利天下,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探求深奧,索求隱祕,勾出沉物,推究遠事,以判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奮鬥的事業的,沒有比蓍龜更偉大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物,聖人依照它辦事;天地變化,聖人仿效它辦事;天顯示氣象,顯現吉凶,聖人遵從它辦事。黃河現出圖,洛水現出書,聖人依照它辦事。《易》有四種象,是用來展示於人的;所附的那辭呀,是用來告知於人的;確定爲吉凶,是用來決斷的。

[注]①“冒”,覆蓋;引申爲襄括。②“貢”,告知。③“太極”,意爲至極,直指混一不分的蓍草,引申指混一不分原始宇宙。④“兩儀”,意爲兩種樣式,直指陰陽兩種爻象,引申指天地。⑤“四象”,意爲四種現象,直指兩爻相疊組成的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引申指春、夏、秋、冬四時。⑥“亹亹”,勤勉貌。⑦“神物”,指蓍草。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①,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譯]《易》說:“來自上天的護佑,吉祥而無不利。”先生說:“’佑’,就是幫助呀。天所幫助的是順隨的人,人所幫助的是誠信的人。遵從誠信、向望順隨,再加上崇尚賢德,所以說’來自上天的護佑,吉祥而無不利’呀。”

先生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出人的言語,言語不能完全表達出的人思想。”那末,聖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展現出來的了?先生說:“聖人創立象用以完全表達思想,設立卦用以完全揭示真僞,附上辭用以完全傾訴言語,推演它、疏通它,使它完全達到便利,催動它,驅使它,使它盡情發揮神奇。”

乾坤兩卦,大概是《易》的精妙之所在吧!乾坤排列組合,則《易》便確立於其中了。乾坤散架,則沒有可能顯現《易》。《易》不可顯現,那麼乾坤也就接近止息了。所以說,形而上者稱爲道,形而下者稱爲器,演化而有裁斷稱爲變,推動而能運行稱爲通,拿它實施於天下民衆之中稱爲事業。所以,這個象,是聖人對天下的奧妙有所發現,從而模擬它的形態容貌,象徵物所適宜,所以稱爲象。聖人對天下的運動有所發現,從而研究它的樞紐,以遵行它的常規,附上文字說明用以斷定它的吉凶,所以稱爲爻。極盡天下奧妙在於卦,鼓舞天下行動在於辭,演化中的裁斷在於變,推動而能運行在於通,神妙而能明曉在於人,默默而能成就,不言而能靈驗,在於德行。

[注]①“情僞”,真情和造作,即真僞。②“典禮”,即常規、規矩。

風水 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