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

【五行配伍】五行配伍 |五行配伍 |在中醫學方面的應 |

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對五行理論的運用是最為充分和有效的。五行配伍體係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成書於漢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性經典著作,該書充分運用五行配伍理論,建立了生理、病理及診治理論。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火者,心也……水者,腎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火、水、木、金、土分指五臟,這是“五行配伍”在醫學中最基本的含義。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廿五八》中提出了“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將五臟與五行、五方、五時、五氣、五色、五音、五官、五體、五液、五情、五志、五味、五臭、五聲等事物對應相配,建立了“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的髒象理論。 《黃帝內經》雲:春天刮東風,能使人的肝臟生病,表現在外則是人的頸項部位的病痛;夏天刮南風,容易使人的心俞生病,表現在外就是胸脅部位的不舒服;秋天刮西風,容易使人的肺俞生病,表現在外就是人的肩背部位的疼痛;冬天刮北風,能使人的腎俞生病,表現在外就在人的腰股疾病;長夏為中央為土,病症容易發生在脾俞,表現在外就是脊背部位的疼痛。

古人認為與春相對應的東方青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肝臟,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如果發病就會使人常常驚懼不安,其對應的五味為酸,其類象為草木,對應的牲畜為雞,其對應的穀類為麥。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歲星,所以春氣在頭,其對應的五音為角,對應的數為八,所得病在於筋。其味道為臊。與復相對應的南方赤色之氣能進入人的心臟,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如果發病就會病在五臟,其對應的五味為苦,其類象為火,對應的牲畜為羊,其對應的穀類為黍。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熒惑星,病在脈,其對應的五音為徴,對應的數為七,其味道為焦。與長夏相對應的中央黃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如果發病則病在舌,其對應的五味為甘,其類象為土,對應的牲畜為牛,其對應的穀類為稷。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鎮星,病在肉,其對應的五音為宮,對應的數為五,其味道為香。與秋相對應的西方白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如果發病就會病在背,其對應的五味為辛,其類象為金,對應的牲畜為馬,其對應的穀類為稻。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太白星,病在皮毛,其對應五音為商,對應的數為九,其味道為腥。與冬相對應的北方黑色之氣能進入人的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如果發病就會病在谿,其對應的五味為咸,其類象為水,對應的牲畜為彘,其對應的穀類為豆。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辰星,病在骨,其對應的五音為羽,對應的數為六,其味道為腐。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講:春主東方,陽氣上升而生風,風氣促進草木生長,木氣產生酸味,酸味滋養肝臟,肝氣滋養筋膜,筋膜受到滋養,又能生髮心氣,肝氣與目相通。其在天為玄,在人體為道化,在地為造化,造化而成五味,道化則生才智,玄生神明,神明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五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中則表現為青色,在五音中表現為角,在五聲中表現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五味中表現為酸味,在五種情誌中表現為怒。如怒氣過盛會損傷肝,而悲傷可以抑制憤怒。風氣過盛會損傷筋膜,而燥氣可以平抑風氣。酸味過多會損傷筋,而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產生熱氣,熱氣生火,火生苦味,苦味滋養心精,心精生養血,心火生脾土,心開竅於舌。心與天熱相應,在地屬火,在五體為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紅色,在五音為徵,在聲音為笑,在病變為憂傷,在孔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五志為喜。過喜傷心,恐能勝過喜,熱邪傷損正氣,寒能勝熱,味過苦傷氣,鹹味能勝苦。

中央產生濕氣,濕氣生土,土生甜味,甜味滋養脾精,脾精生養肌肉,脾土生肺金,脾開竅於口,脾與天空濕氣相應,在地土,在五體為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色,在五音為宮,在聲音為歌,在病變為呃逆,在孔竅為口,在五味為甜,在五志為思。思多則傷脾,怒能勝過思,濕邪過勝傷肉,風能勝濕,過甜傷肉,酸味能勝甜。

西方產生燥氣,燥氣生金,金生辛味,辛味滋養肺精,肺精生養皮毛,肺金生腎水,肺開竅於舞,肺與天空燥相應,在地屬金,在五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色,在五音為商,在聲音為哭,在病變為咳嗽,在孔竅為典,在五味為辛,在五志為憂愁,過度憂愁則傷肺,喜能勝過憂愁,燥熱過勝能傷皮毛,寒能勝燥熱,味過辛則傷皮毛,苦味能勝辛。

北方產生寒氣,寒氣生水,水生鹹味,鹹味滋養腎精,腎精生養骨髓,腎水生肝木,腎開竅於每,腎與天空寒氣相應,在地屬水,在五體為骨,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色,在五音為羽,在聲音為呻吟,在病變為戰栗,在孔竅為耳,在五味為咸,在五志為恐。過恐則傷腎,思能勝過恐,過寒傷血脈,燥能勝過寒,味過鹹傷血脈,甜味能勝咸。所以古人說:“天地上覆下載萬物。”

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基礎埋論,對中醫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素問•氣交變大論》用“五運六氣”描述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食減……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兩脅下少腹痛……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論述“木運”為:“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穀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色蒼,其養筋,其病裡爭支滿,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堅,其數八。”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還提出治病“五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除“五臟”、“五法”、“五病”、“五運”之外,《黃帝內經》還提出了近百條五個一組的配列,如五體、五宮、五液、五味、五勞、五脈等。

我閏古代藥學還運用五行生剋關係闡述藥性與疾病之間的克制關係及其配伍施治原則。 《本草綱目•草部》指出,“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諸邪自去,百病不生”。 《本草綱目》有“五色石脂”之說’它們“各隨五色補五臟”。還提出“五參”之性:“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人脾曰黃參,沙參人肺曰白參,玄參入賢曰黑參,壯參人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甚至雞也因色彩不同而有相應的藥性:“丹雄雞得離火陰陽之象;內雄雞得庚金太白之象,故辟邪宜之;烏雄雞屬木,烏雌雞屬水,故胎產宜之;黃雄雞屬土,故脾胃宜之。”

《黃帝內經》全面滲透了五行學說的理論。 《素問•玉機真藏論》論病機傳變,“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素問•脈要精微論》論色脈:“從陰陽始……從五行生”;“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素問•宣明五氣篇》論述了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脈應像等一系列問題,足見五行學說對《黃帝內經》的影響,亦可見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上的基礎性地位。

離卦卦辭,離:利貞,亨;畜牝牛,吉。卦辭釋義 畜:畜養。牝牛…

“五行配伍”最初的應用也是最重要的應用就是歷朝歷代據以維護皇權,統治臣民。中闡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而五帝之中,中央之帝五行屬土,故稱黃帝,其捃其他四帝之上。西周末期的思想理論家史伯在《國語•鄭語》中提出:“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戰國時期的鄒衍將五行與五方、五色相配,認為金、木、水、火、土各居一方而土居中央,黃色之尊的觀念使土與黃色的核心地位分別對其他四行的統帥作用更為明確,“五行配伍”中土與黃色的中央至尊地位也更趨完善。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相勝》進一步明確了土的核心地位:“土者,君之官也。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曰:“土者,天之股肱也……五行之主也。 ”《春秋繁露•五行對》說:“五行莫貴於土,五色莫貴於黃。 ”

“五方”則由“四方”衍生而來。在殷人看來,中商的地位高於四方,中商乃中央王國,這就意味著在空間上中央統轄四方,在時間上中央早於四方,在價值等級上中央高於四方。這種觀念是之後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中央集權思想的濫觴,是中央王領屬四方藩臣的政治機構的神聖性與合理性的依據。

《管子•揆度》曰:桓公問管仲在“亊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這句話裡什麼叫做“亊名二”,管仲回答說,天道為陽,地道為陰,這就是“事名二”,桓公又問什麼叫“正名五”呢?管仲冋答說“權、衡、規、矩、準”,這就是正名五,他們體現在顏色上就分青、黃、白、黑、赤;體現在聲音上就分宮、商、角、徵、羽;體現在味覺上就分酸、辣、咸、苦、甜,這裡的二五同上面的童山竭澤一樣,都是指人君用來控制人們的手段。(砍伐林木,使山光禿,叫做童山。把湖水排幹來捕魚,叫做竭澤。比喻做亊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管子•閡準》裡講:“童山竭澤者,君智不足也。”)五味是用來控制人們飲食的,五聲是用來控制人們聽欲的,五色是用來控制人們觀賞的,人君丟掉了二五就會亡國,大夫丟掉了二五就喪失了權勢,普通人丟掉了二五就不能治理家庭,所以二五才是國家的關鍵,故此叫做國機。”《宋史•五行志》闡述了五行與治理國家之間的關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盈天地之間,無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陰陽五行之氣以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動,五性動而萬事出,萬事出而休咎生。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莫不於五行見之……故自漢以來,作史者皆志五行,所以示人君之戒深矣。”

“五行配伍”模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辯證的思維形式,強調以五限定事物的主要參量,以生剋關係規範不同事物的關係。李約瑟評價說:“五行說,獨特地避開了本體而抓住了關係,其中含有辯證思維的萌芽。”“五行配伍”對訓練人的思維能力,促進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都曾產生過重要作用,因而它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有重要科學意義的理論。隨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農學、天文學都拋棄了原初的形態,而日趨專門化、精確化。醫學理論也不斷獲得了完善。

古時先人為了套用五行配伍體系,需要對描述對像作必要的提煉。就數竜方面,多於五者要捨去,不足五者要補充;就關係方面,本來沒有相互生演或克制關係的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其相應的關係。以此往往會得出牽強附會甚至毫無根據的結論,因而五行配伍模式的機械性是顯而易見的。這正反映了處於科學奠基時期的秦漢時代認識水平的膚淺和+足,但是我們不能因其有缺點而簡單否定之。科學理論和思想是環境和歷史的產物,研究歷史上的事物應以當時的認識水平為背景,客觀地分析其歷史作用,而不能以現代標準衡量其價值。

離卦卦辭,離:利貞,亨;畜牝牛,吉。卦辭釋義 畜:畜養。牝牛…

未濟卦卦辭: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人生啟示 本…

要用好中獸藥,必須要遵循中醫藥學原理,用西醫的理論來指導使用中獸藥是不科學的,在西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獸藥,其實是把中獸藥看成天然藥物而不是中藥,中藥與天然藥物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獸藥的應用,必須是根據中獸醫學相關的髒腑學說,以及中獸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來進行組方、配伍使用。中醫藥組方遵循以下規律:

1.根據臟腑生剋制化原理進行配伍

中醫以五行“生剋制化”原理來闡述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並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臟腑之間的關係,在針對主病臟腑的同時,兼治相關臟腑,可以提高整體調理效果。

2.重視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

動物機體跟人體一樣,各個臟腑都進行著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中醫用藥就是以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來糾正機體的氣機升降出入失調,使五臟處於協調平衡狀態。

3.將病、證、癥結合

辨證施治雖是中醫辨治的主體內容,但中醫辨治也重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實際上,臨床幾乎所有的症情總是以某個病的某證以及某些症狀和體徵為主要表現,不同病情表現的病、證、症的側重有所不同。因此中獸醫治療組方通常都需要在首選專藥的基礎上,再選擇其他相關的方劑加減。

4.選用藥對和合方運用

藥對大多來源於古方中的核心配伍藥味,有些藥對本身就是一個成方,有些則源於醫家個人經驗,選用藥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方運用是以基本方的功效為依據,它利用了方劑配伍的藥群經驗,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方劑相合為用,以增加功效,擴大治療範圍。

5.依據對立統一原理的反成配伍

治寒以熱、療熱以寒是組方用藥的基本原則,但在中獸醫臨床組方時,常常需要根據病機和藥性特點,利用藥物間某些相反性能進行配伍,以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反成配伍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的辨證關係,它不僅有製約避短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

要用好中獸藥,必須要遵循中醫藥學原理,用西醫的理論來指導使用中獸藥是不科學的,在西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獸藥,其實是把中獸藥看成天然藥物而不是中藥,中藥與天然藥物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獸藥的應用,必須是根據中獸醫學相關的髒腑學說,以及中獸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來進行組方、配伍使用。中醫藥組方遵循以下規律:

1.根據臟腑生剋制化原理進行配伍

中醫以五行“生剋制化”原理來闡述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並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臟腑之間的關係,在針對主病臟腑的同時,兼治相關臟腑,可以提高整體調理效果。

2.重視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

動物機體跟人體一樣,各個臟腑都進行著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中醫用藥就是以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來糾正機體的氣機升降出入失調,使五臟處於協調平衡狀態。

3.將病、證、癥結合

辨證施治雖是中醫辨治的主體內容,但中醫辨治也重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實際上,臨床幾乎所有的症情總是以某個病的某證以及某些症狀和體徵為主要表現,不同病情表現的病、證、症的側重有所不同。因此中獸醫治療組方通常都需要在首選專藥的基礎上,再選擇其他相關的方劑加減。

4.選用藥對和合方運用

藥對大多來源於古方中的核心配伍藥味,有些藥對本身就是一個成方,有些則源於醫家個人經驗,選用藥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方運用是以基本方的功效為依據,它利用了方劑配伍的藥群經驗,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方劑相合為用,以增加功效,擴大治療範圍。

5.依據對立統一原理的反成配伍

治寒以熱、療熱以寒是組方用藥的基本原則,但在中獸醫臨床組方時,常常需要根據病機和藥性特點,利用藥物間某些相反性能進行配伍,以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反成配伍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的辨證關係,它不僅有製約避短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

風水 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