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

【十二支配五行】中國古代天文曆法 |十天干十二支五臟所屬 |古人用以記錄時間的符號 |

在古詩詞中,為什麼東風就是指春天,南風就是指夏天,西風就是指秋天,北風就是指冬天?一位著名網紅老師在短視頻平台給出答案是:古詩詞就是這麼規定的!嗯,這個答案雖然不能說錯,但未免過於簡單粗暴了。

這兩樣東西,中國13億人至少有12億人會搞混

在今天,中國的傳統曆法常常被稱為 “陰曆” 或者 “農曆” 。實際上,只有那些單純考慮朔望月週期的曆法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陰曆。而中國的農曆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陰陽混合歷。

你知道古代的天干地支嗎?

在古詩詞中,為什麼東風就是指春天,南風就是指夏天,西風就是指秋天,北風就是指冬天?一位著名網紅老師在短視頻平台給出答案是:古詩詞就是這麼規定的!嗯,這個答案雖然不能說錯,但未免過於簡單粗暴了。

這兩樣東西,中國13億人至少有12億人會搞混

在今天,中國的傳統曆法常常被稱為 “陰曆” 或者 “農曆” 。實際上,只有那些單純考慮朔望月週期的曆法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陰曆。而中國的農曆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陰陽混合歷。

你知道古代的天干地支嗎?

天干地支是十幹與十二支的合稱、簡通稱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週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年。

目錄

干支歷史[編輯]

古代中國用以記錄年、月、日子及時期。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古代中國,使用乾支來記錄時間。

仍以曾用乾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週期為六十年後,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1虛齡)或歲數之一的老年長者或老人人士。

考古發現,最早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乾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2月22日,即農曆辛酉年屬雞),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古代使用乾支紀日的確切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始自漢武帝太初年號。 [1]

干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2][3],有主幹分枝之意。

干支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古代中國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便於推算歷史時間。

轉用性其他方法計數機時間表換算[編輯]

公元紀年天干地支的是減去分別在前2997年起即由為六十甲子紀年法。

轉換干支/公元紀年對照表[編輯]

循環天干地支(甲子至癸亥年)[編輯]

原則要求天干與地支配對使用,兩兩相配,始於甲子,終於癸亥,六十為一循環。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

根據紅色字體的又遁還曆天干上(甲、丙、戊、庚、壬)而配對紅色字體的地支上(子、寅、辰、午、申、戌);即由起藍色字體的十天干(乙、丁、己、辛、癸)並配對藍色字體的十二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太平天國時,曾把“醜”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4]。

干支紀年[編輯]

《御批歴代通鑑輯覽》載記軒轅黃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創立干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為六十個組合,用來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西元8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農曆丙子年屬鼠)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將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即農曆乙酉年屬鷄)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乾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事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60甲子年後的天干地支,如:1744、1804、1864、1924、1984、2044年同為甲子年;1745、1805、1865、1925、1985、2045年同為乙丑年,依次類推。這種作記法俗稱一為「天運歲次○○年」。

西曆新年和華夏新年或乾支曆新年相差少於兩個月;在西曆新年後,華夏新年或乾支曆新年之前,例如西曆1月2日,則續用上一年之干支。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乾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 [6]

天干用序號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對應子到亥。

註一:第一行的意義是在60年循環中的位置。負數並無不可,因後面可任意加或減60的倍數(n是整數,即零或正負整數);但若規定頭一行須為正數(第1至60個之間),則當(天干-地支)是負數的時候,在括號內加12或在括號外加60(12×5=60)。當且僅當(天干-地支)是負數的時候,[(天干-地支)×5+天干]不是1至60間的整數。

註二:為何加3或1983:因西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這兩個年份的差額1980是60的倍數。 3容易記,1983年是小於現在的年份中,最接近現在者。

例子1: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6×8- 5×12=-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計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例子2之1:癸巳年到辛酉年最少隔幾年?癸=10,巳=6,辛=8,酉=10,6×(8-10)-5×(10-6)=-32,-32+60=28,故最少隔28年。

例子2之2:反過來問,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幾年?只要將上述答案取相反數,再加60,使之為正整數(或說用60減去上述答案),即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此運算特性符合一般大眾對於循環事項的先後間距的認知。

可見所有亥年在60循環中都相當於[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這是很簡單直接的(第一個亥年是12),亦可從以上公式得出。

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個天干(餘0則視為第10個);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個地支(餘0則視為第12個)。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所以是第2個天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所以是第12個地支——亥,故西元1995年為乙亥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所以是第8個天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所以是第10個地支——酉,故西元1861年為辛酉年。

西元前紀年與乾支紀年的換算表:

如:西元前155年

尾數5對應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餘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該年為丙戌年。
西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西元前2年為己未年。

干支紀月[編輯]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7],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幹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在計算八字時使用。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8]。 「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9]。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干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由於景初曆的使用,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干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的紫微鬥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週期作為一月,[10]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11]。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干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干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以立春時刻為一年之始,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干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干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體的推算如下表[12]:

風水 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