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述了五行學說的概念,五行的屬性,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講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規律。
定義: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
規律: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
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
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
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
子復母仇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第二個,我們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剋結合起來,什麼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講五行生剋都是兩行之間的關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僅有木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剋木,木去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注意制化規律,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個只要同學們掌握一個,什麼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於正常狀態,掌握到這樣就可以了。
定義:相剋太過
規律:相乘次序與相剋同,旦被剋者更加虛弱。
定義:反剋
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
定義: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用四個字,相剋太過,五行之間相剋太過謂之相乘,相乘的規律,次序與相剋同,這是第一,但是被剋者更加虛弱,加上後一句話,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規律。
五行相侮最簡單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間反剋就是五行相侮,那麼相侮的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或者說與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這就是五行乘侮的規律,這個菱形圖,一、它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這是個經典的示意圖,菱形圖,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餘,一、木可以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剋,又可以侮金,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一、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這個菱形圖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麼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麼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菱形圖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複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係,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古書的方解,認真思考方劑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這個思想讀出來。
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麼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而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了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於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科學的整體觀念,具體怎麼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我們看剛才那個表,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複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這是一,二、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複雜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那麼這個整體觀念,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繫,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它們有生剋制化,這樣一個複雜的關係,就這樣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一、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二、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剋制化,這樣複雜的關係,這是第一,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發展變化觀,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就是不斷的在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我們這裡沒有講到乘侮勝復,僅僅講正常的生剋制化的關係,通過生剋制化的規律的運動變化,而且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而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聯繫作用的觀點,五行生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繫,和互相作用這樣一種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記住是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思維的規律是什麼呢?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中醫學這個思維過程,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是什麼樣的過程呢?我們看前面講那個表的時候,事物的五行分類的時候講,強調說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係,說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麼?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後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複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裡去,然後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複雜的關係,發生了什麼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然後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於哪一類,它屬於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剋土,這是一個結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麼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剋土呢?還是既有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後得出結論,判斷求道,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麼得出結論,木旺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這是五行學說這個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第二個方法論,就是五行分類方法,我們前面講過陰陽二分法,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醫學理論裡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納入到五行變成五志,雖然我們講七情,可是最後用五行來說明的時候,講這個情之間的關係,它分別和五臟和五志相對應,它不說五臟和七情,那麼把七去掉兩個,目的就是為了納入這個五行系統,符合這個五行分類方法,那個七,它既不屬於兩分法,又不屬於五分法,那怎麼辦呢?把那兩個人為地去掉,變成了五分法,這個五分法就比兩分法,從分類學來說,分類更加細緻,使人們的認識從抽象進一步到做到具體,這就是在中醫學領域裡面,常用對事物的分類方法,從邏輯學來說,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兩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前兩者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和中醫學的方法論,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這個科學觀和這樣的科學方法論來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這都是舉例子,基本問題:
用它來論證人體的生理功能
從結構上把人體的結構劃分了五個系統,我們看前面事物五行分類的大表,把人體的結構分為五個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這樣的五臟結構系統,成為中醫學的結構理論,系統的結構理論,所以中醫學強調臟腑,奇恆之腑,臟腑經絡是通過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經過類比來將人體的臟腑一分為五,那麼臟和腑之間呢,臟和腑是以五臟為中心,有臟、有腑、有肢體官竅,就人體本身建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五臟系統的結構,形成了中醫學的人體系統結構理論。
它論證了人體兵環境的統一性,我們看原來那個表,上面講過那個圖表,五行事物分類的表,以五行的屬性為例,和自然的各種現象,時空的現象類比起來,形成五個系統,旨在論證事物的統一性,論證人體環境的統一性,這是從五行學說來論證,氣一元論,從天地人本原於氣這個角度來論證天地人三才一體,人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陰陽學說用陰陽對立統一這樣的一個觀點,從矛盾對立的觀點,認為世界運動的基本規律,就是陰陽陰陽,那麼自然、人都服從這個規律,就這個角度論證了人和自然是統一的,五行學說以五行屬性為據,將自然現象和生命各種現象一分為五,分別納入了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在此基礎上又通過生剋制化這個規律,來闡述了人體和自然之間同一系統,和另外系統之間生剋制化的關係,進一步論證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科學的整體觀念。
用五行學說來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這一點同學們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學說來闡述病理變化。
水
用五行來說明發病的規律,叫主時發病,給出這個表,五臟和五時之間的關係,這個晝夜的關係,了解就可以了,那麼主時發病,說肝病,春季易於發生肝病,因為肝和春,它們處於同一系統,這個就叫主時發病,以下依此類推,說肝病旺於春,那麼心病旺於夏,除了一般規律之外,還有一個非主時發病,那就受什麼呢?受五臟之間生剋制化規律影響,一般規律就記住主時發病,就一般來說,肝病在春季容易發病,心在夏季容易發病,腎在冬季容易發病,為什麼呢?在五行分類,它們屬於同一系統,這就可以了,講一般規律,還有特殊規律,即有受主時發病規律所制約,又有的不受主持發病規律所制約,中醫看問題非常全面辨證,既講一般規律,又講在不同條件下還會有特殊規律。
相生傳變
(子母相及)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五行學說的概念,五行的屬性,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講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規律。
定義: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
規律: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 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 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 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
子復母仇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第二個,我們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剋結合起來,什麼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講五行生剋都是兩行之間的關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僅有木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剋木,木去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注意制化規律,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個只要同學們掌握一個,什麼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於正常狀態,掌握到這樣就可以了。
定義:相剋太過
規律:相乘次序與相剋同,旦被剋者更加虛弱。
定義:反剋
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
定義: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用四個字,相剋太過,五行之間相剋太過謂之相乘,相乘的規律,次序與相剋同,這是第一,但是被剋者更加虛弱,加上後一句話,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規律。
五行相侮最簡單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間反剋就是五行相侮,那麼相侮的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或者說與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這就是五行乘侮的規律,這個菱形圖,一、它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這是個經典的示意圖,菱形圖,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餘,一、木可以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剋,又可以侮金,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一、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這個菱形圖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麼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麼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菱形圖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複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係,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古書的方解,認真思考方劑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這個思想讀出來。
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麼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而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了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於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科學的整體觀念,具體怎麼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我們看剛才那個表,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複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這是一,二、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複雜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那麼這個整體觀念,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繫,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它們有生剋制化,這樣一個複雜的關係,就這樣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一、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二、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剋制化,這樣複雜的關係,這是第一,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發展變化觀,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就是不斷的在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我們這裡沒有講到乘侮勝復,僅僅講正常的生剋制化的關係,通過生剋制化的規律的運動變化,而且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而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聯繫作用的觀點,五行生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繫,和互相作用這樣一種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記住是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思維的規律是什麼呢?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中醫學這個思維過程,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是什麼樣的過程呢?我們看前面講那個表的時候,事物的五行分類的時候講,強調說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係,說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麼?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後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複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裡去,然後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複雜的關係,發生了什麼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然後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於哪一類,它屬於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剋土,這是一個結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麼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剋土呢?還是既有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後得出結論,判斷求道,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麼得出結論,木旺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這是五行學說這個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第二個方法論,就是五行分類方法,我們前面講過陰陽二分法,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醫學理論裡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納入到五行變成五志,雖然我們講七情,可是最後用五行來說明的時候,講這個情之間的關係,它分別和五臟和五志相對應,它不說五臟和七情,那麼把七去掉兩個,目的就是為了納入這個五行系統,符合這個五行分類方法,那個七,它既不屬於兩分法,又不屬於五分法,那怎麼辦呢?把那兩個人為地去掉,變成了五分法,這個五分法就比兩分法,從分類學來說,分類更加細緻,使人們的認識從抽象進一步到做到具體,這就是在中醫學領域裡面,常用對事物的分類方法,從邏輯學來說,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兩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前兩者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和中醫學的方法論,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這個科學觀和這樣的科學方法論來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這都是舉例子,基本問題:
用它來論證人體的生理功能
從結構上把人體的結構劃分了五個系統,我們看前面事物五行分類的大表,把人體的結構分為五個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這樣的五臟結構系統,成為中醫學的結構理論,系統的結構理論,所以中醫學強調臟腑,奇恆之腑,臟腑經絡是通過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經過類比來將人體的臟腑一分為五,那麼臟和腑之間呢,臟和腑是以五臟為中心,有臟、有腑、有肢體官竅,就人體本身建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五臟系統的結構,形成了中醫學的人體系統結構理論。
它論證了人體兵環境的統一性,我們看原來那個表,上面講過那個圖表,五行事物分類的表,以五行的屬性為例,和自然的各種現象,時空的現象類比起來,形成五個系統,旨在論證事物的統一性,論證人體環境的統一性,這是從五行學說來論證,氣一元論,從天地人本原於氣這個角度來論證天地人三才一體,人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陰陽學說用陰陽對立統一這樣的一個觀點,從矛盾對立的觀點,認為世界運動的基本規律,就是陰陽陰陽,那麼自然、人都服從這個規律,就這個角度論證了人和自然是統一的,五行學說以五行屬性為據,將自然現象和生命各種現象一分為五,分別納入了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在此基礎上又通過生剋制化這個規律,來闡述了人體和自然之間同一系統,和另外系統之間生剋制化的關係,進一步論證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科學的整體觀念。 用五行學說來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這一點同學們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學說來闡述病理變化。
水
用五行來說明發病的規律,叫主時發病,給出這個表,五臟和五時之間的關係,這個晝夜的關係,了解就可以了,那麼主時發病,說肝病,春季易於發生肝病,因為肝和春,它們處於同一系統,這個就叫主時發病,以下依此類推,說肝病旺於春,那麼心病旺於夏,除了一般規律之外,還有一個非主時發病,那就受什麼呢?受五臟之間生剋制化規律影響,一般規律就記住主時發病,就一般來說,肝病在春季容易發病,心在夏季容易發病,腎在冬季容易發病,為什麼呢?在五行分類,它們屬於同一系統,這就可以了,講一般規律,還有特殊規律,即有受主時發病規律所制約,又有的不受主持發病規律所制約,中醫看問題非常全面辨證,既講一般規律,又講在不同條件下還會有特殊規律。
相生傳變 (子母相及)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文章內容目錄
1. 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
五行任何一行虚衰,必将引起两种相生不及的异常变化。一种是母病累子,例如火能生土,若火母不足,则土子也不足,结果火衰土虚。另一种是子病累母,例如木为水之子,若木气久衰,势必下损水母,终至母受子累,木枯水竭。相生不及也必将导致乘侮异常。
3. 相克太过
相克太过又称为相乘,简称过克。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度克制“所胜”行的状态。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偏亢则会过度克制此气之“所胜”。例如,金气偏亢,必乘木;火气偏亢,必乘金;土气偏亢,必乘水。另一种是某气为正常水平,而所克之气过度虚弱,此时某气正常的克制就变成了一种相对过度的克制,也称为相乘。例如,水本克火,若火气过衰,则水气虽未偏亢,而已造成过度克制火气情况,称为火虚水乘,同样还有土虚木乘、木虚金乘等等。
4. 反克
即相侮,又称反侮。侮有持强凌弱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反向克制“所不胜”行的状态。常见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有余则会反向克制其“所不胜”行。例如,木其偏亢,必侮金;水气偏亢,必侮土;金气偏亢,必侮火。另一种是某气处于正常水平,而“所不胜”之气偏衰,此时某气原本正常的被克制反而变成了一种相对强盛的反向克制,也称为反侮。例如,木本克土,若木气偏衰,此时土气虽然为正常水平,仍可抽象由被克制变成反向克制“所不胜”之木的状态,称为木虚土侮。同时还有金虚木侮、水虚火侮等等。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反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综上所述,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这4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本文目录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一)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抽象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归纳各类事物的特点,并作出演绎分析。现结合《尚书·洪范》的记载,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火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指播种,“穑”指收获。所谓“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古人对“土”特别重视,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本意颇为费解,今人认为有“变革”之意。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凡具有这类特征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征。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特性,虽然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的具有观察,但却是古人抽象概括的结果,超脱了它们本身的具体性质,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如上所述,五行学说按五行特性把事物分别归类。具体方法有两种。
1. 取类比象
对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这7.种事物与现象各分5类,每类依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与五行特性逐一进行比较,凡符合某类共同征象者即划归某行,这种方法称为取类比象。例如:五方这种空间结构,共分为东、南、西、北、中这5类。其中东方为日出之处,富有生机,与木的生长、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似,故将南方归属于火;西部高原,为日落之处,其气肃杀,与金特性相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伏,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似,故归属于水;中央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统管四方,与土特性相似,故归属于土。余可类推。
2. 归纳推演
在已知某事物五行属性基础上,可归纳推演与这一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推演。如人体与自然界之间,依赖五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人体的五脏按各自生理特点可分属于五行之一。例如肝在五行属木,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肝气升发向上、喜条达而恶抑郁而划定的。这样胆、目、筋、怒、呼等与肝有生理组织联系的事物就可归纳推演而均属木行。余可类推。
明白了这两种方法,就可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了。
从五行归类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纽带把自然界与人体连成了一个整体,表的左边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就是按取类比象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而表的右边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按归类推演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这样,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与纷纭变化的外部世界就有了协调统一的基础。五行系统之所以能应用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实际,道理也就在此。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构成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由于五行学说把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归纳进了五行归类表,以阴阳为核心与基础的整体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因而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有了更为清晰的内涵。而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因五行的沟通,有了令人信服的基础。使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有了更坚实的阴阳五行依据。正如《伤寒论·序》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按照取类比象法,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可分别归纳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按照归纳推演法,六腑、五体官窍、经络、气血等均可附于某脏而分属某行。具体来说,因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木的特性相似,故肝属木,而胆、筋、目、爪等均因此而属木;因心阳温煦推动气血,类似于火的特性,故心属火,而小肠、脉、舌、面等均因此而属火。其余三脏,依此类推。
五脏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一旦确定,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基本关系也就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 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正常生克制化
按五行生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么同样存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以及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的生克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肾制约心,肾阴承制着心阳,使其不致过于亢盛;心制约肺,心阳可以制约肺,使肺不致于过寒;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肝制约脾,肝之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其不致于壅塞;脾制约肾,脾之健运可以调控肾的主水功能,使水湿不致于泛滥,等等。
按五行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相克,平衡统一,谓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五脏之间既有生克关系,势必也要遵循制化规律。因而每一脏都具有既受它脏资助也能资助它脏,既受它脏克制也能克制它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例如:脾气虚,则心生之,是谓火生土;而肺不足,脾亦可生之,是谓土生金;若脾气盛,则肝克之,以制其亢,是谓木克土。等等。
2. 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反常相生相克
人体五脏一旦出现病变,正常的生克制化被打破,就会导致反常的相生相克,这种病理变化的关系与五行的反常相生相克是一致的。
(1)反常相生 反常相生包括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例如,肝气偏亢可以是肾水相生太旺所致,因而春季多肝病,且多在头,当与冬时闭藏太过有关。因在五行学说之中肾属水,冬亦属水,肾主冬喜闭藏,肝属木,春亦属木,肾水旺,生肝木之气偏亢,若无肺金及时有效制约,势必相生太过,至春发病。反之,若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则是肾水相生不及,肝阴不足,春温易袭,至春亦可发温病。所以肝木之病,有实有虚,皆因相生太过不及所致。
(2)反常相克 反常相克包括相乘与相侮。例如,肝木偏亢之时,本应肺金克之制之。若肺金不制,肝木即可过克脾土,谓之肝木乘脾土;亦可反侮肺金,谓之木火邢金,亦称反克。常见的还有心火邢肺金,肺金乘肝木,脾土乘肾水,肾水乘心火,这些都是以五行相乘来解释五脏相乘。还有肺金侮心火,心火侮肾水,肾水侮脾土,脾土侮肝木等等,这些都是以五行相侮来解释五脏相侮。
3. 疾病传变
以五行学说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称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①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临床上常见的“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属于母病及子的范围。这早由于先有肾精不足,然后累及肝腔,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肝肾精血不足;由于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称“水不涵木”。
②子病犯母:又可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临床上常见的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都属于子病犯母的范围。这是由于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由于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临床上,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①相乘:指相克太过为病。其原因不外乎一行过强,一行过弱。以肝和脾为例,正常情况下,肝木本应制约脾土,但若肝的功能过强,肝气横逆犯脾胃,可出现一系列病变,这叫肝木乘脾土;也可以脾虚肝乘,这又多表现为肝脾不和等。
②相侮:意即反克为病。指逆着原先相克顺序的病理传变,其原因亦不外乎一行太盛,一行太虚。以肺肝关系为例,正常情况下肺可制约肝,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虚或肝旺,反倒出现了肝来侮肺,表现为肝火犯肺等病理传变。
总之,中医学关于五脏病变相互传变认识的积极意义在于:表现一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经,影响到他脏;而这一脏本身也可能受到他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但也应注意到,在临床上,病证有时并不完全按照五行生克依次传变,因此,不能机械地用五行生克异常认识病理,须从临床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行学说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1. 诊断诊断
诊断包括诊察与推断疾病。中医学在四诊之中,根据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整体观念,按照“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依据,对内在脏腑病变反映到体表组织,表现在色泽、形态、声音、脉象等病理变化,运用五行归类表与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诊断病情,往往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患者面青、喜食酸味、脉弦,可以诊断为肝病;患者面红,舌赤、口苦、脉洪数者,可断为心火亢盛。从五行生克看色脉是否相合,也是古人判断疾病顺逆的一种根据。例如,脾病色黄,为本脏色,色赤,为心火旺,母来顾子。肝病色青脉弦,为色脉相符,以上皆为病顺。色脉不符,已现其色,不得其脉则逆。但又有得生则生,得克则死之分。如肝病色青,得沉脉则生,因沉脉为肾水滋养肝木之象,而得浮脉则死,因浮脉为肺金克乘肝木之象。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
五行任何一行虚衰,必将引起两种相生不及的异常变化。一种是母病累子,例如火能生土,若火母不足,则土子也不足,结果火衰土虚。另一种是子病累母,例如木为水之子,若木气久衰,势必下损水母,终至母受子累,木枯水竭。相生不及也必将导致乘侮异常。
3. 相克太过
相克太过又称为相乘,简称过克。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度克制“所胜”行的状态。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偏亢则会过度克制此气之“所胜”。例如,金气偏亢,必乘木;火气偏亢,必乘金;土气偏亢,必乘水。另一种是某气为正常水平,而所克之气过度虚弱,此时某气正常的克制就变成了一种相对过度的克制,也称为相乘。例如,水本克火,若火气过衰,则水气虽未偏亢,而已造成过度克制火气情况,称为火虚水乘,同样还有土虚木乘、木虚金乘等等。
4. 反克
即相侮,又称反侮。侮有持强凌弱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反向克制“所不胜”行的状态。常见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有余则会反向克制其“所不胜”行。例如,木其偏亢,必侮金;水气偏亢,必侮土;金气偏亢,必侮火。另一种是某气处于正常水平,而“所不胜”之气偏衰,此时某气原本正常的被克制反而变成了一种相对强盛的反向克制,也称为反侮。例如,木本克土,若木气偏衰,此时土气虽然为正常水平,仍可抽象由被克制变成反向克制“所不胜”之木的状态,称为木虚土侮。同时还有金虚木侮、水虚火侮等等。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反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综上所述,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这4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本文目录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一)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抽象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归纳各类事物的特点,并作出演绎分析。现结合《尚书·洪范》的记载,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火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指播种,“穑”指收获。所谓“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古人对“土”特别重视,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本意颇为费解,今人认为有“变革”之意。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凡具有这类特征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征。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特性,虽然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的具有观察,但却是古人抽象概括的结果,超脱了它们本身的具体性质,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如上所述,五行学说按五行特性把事物分别归类。具体方法有两种。
1. 取类比象
对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这7.种事物与现象各分5类,每类依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与五行特性逐一进行比较,凡符合某类共同征象者即划归某行,这种方法称为取类比象。例如:五方这种空间结构,共分为东、南、西、北、中这5类。其中东方为日出之处,富有生机,与木的生长、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似,故将南方归属于火;西部高原,为日落之处,其气肃杀,与金特性相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伏,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似,故归属于水;中央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统管四方,与土特性相似,故归属于土。余可类推。
2. 归纳推演
在已知某事物五行属性基础上,可归纳推演与这一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推演。如人体与自然界之间,依赖五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人体的五脏按各自生理特点可分属于五行之一。例如肝在五行属木,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肝气升发向上、喜条达而恶抑郁而划定的。这样胆、目、筋、怒、呼等与肝有生理组织联系的事物就可归纳推演而均属木行。余可类推。
明白了这两种方法,就可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了。
从五行归类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纽带把自然界与人体连成了一个整体,表的左边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就是按取类比象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而表的右边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按归类推演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这样,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与纷纭变化的外部世界就有了协调统一的基础。五行系统之所以能应用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实际,道理也就在此。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构成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由于五行学说把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归纳进了五行归类表,以阴阳为核心与基础的整体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因而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有了更为清晰的内涵。而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因五行的沟通,有了令人信服的基础。使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有了更坚实的阴阳五行依据。正如《伤寒论·序》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按照取类比象法,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可分别归纳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按照归纳推演法,六腑、五体官窍、经络、气血等均可附于某脏而分属某行。具体来说,因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木的特性相似,故肝属木,而胆、筋、目、爪等均因此而属木;因心阳温煦推动气血,类似于火的特性,故心属火,而小肠、脉、舌、面等均因此而属火。其余三脏,依此类推。
五脏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一旦确定,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基本关系也就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 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正常生克制化
按五行生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么同样存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以及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的生克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肾制约心,肾阴承制着心阳,使其不致过于亢盛;心制约肺,心阳可以制约肺,使肺不致于过寒;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肝制约脾,肝之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其不致于壅塞;脾制约肾,脾之健运可以调控肾的主水功能,使水湿不致于泛滥,等等。
按五行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相克,平衡统一,谓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五脏之间既有生克关系,势必也要遵循制化规律。因而每一脏都具有既受它脏资助也能资助它脏,既受它脏克制也能克制它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例如:脾气虚,则心生之,是谓火生土;而肺不足,脾亦可生之,是谓土生金;若脾气盛,则肝克之,以制其亢,是谓木克土。等等。
2. 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反常相生相克
人体五脏一旦出现病变,正常的生克制化被打破,就会导致反常的相生相克,这种病理变化的关系与五行的反常相生相克是一致的。
(1)反常相生 反常相生包括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例如,肝气偏亢可以是肾水相生太旺所致,因而春季多肝病,且多在头,当与冬时闭藏太过有关。因在五行学说之中肾属水,冬亦属水,肾主冬喜闭藏,肝属木,春亦属木,肾水旺,生肝木之气偏亢,若无肺金及时有效制约,势必相生太过,至春发病。反之,若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则是肾水相生不及,肝阴不足,春温易袭,至春亦可发温病。所以肝木之病,有实有虚,皆因相生太过不及所致。
(2)反常相克 反常相克包括相乘与相侮。例如,肝木偏亢之时,本应肺金克之制之。若肺金不制,肝木即可过克脾土,谓之肝木乘脾土;亦可反侮肺金,谓之木火邢金,亦称反克。常见的还有心火邢肺金,肺金乘肝木,脾土乘肾水,肾水乘心火,这些都是以五行相乘来解释五脏相乘。还有肺金侮心火,心火侮肾水,肾水侮脾土,脾土侮肝木等等,这些都是以五行相侮来解释五脏相侮。
3. 疾病传变
以五行学说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称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①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临床上常见的“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属于母病及子的范围。这早由于先有肾精不足,然后累及肝腔,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肝肾精血不足;由于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称“水不涵木”。
②子病犯母:又可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临床上常见的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都属于子病犯母的范围。这是由于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由于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临床上,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①相乘:指相克太过为病。其原因不外乎一行过强,一行过弱。以肝和脾为例,正常情况下,肝木本应制约脾土,但若肝的功能过强,肝气横逆犯脾胃,可出现一系列病变,这叫肝木乘脾土;也可以脾虚肝乘,这又多表现为肝脾不和等。
②相侮:意即反克为病。指逆着原先相克顺序的病理传变,其原因亦不外乎一行太盛,一行太虚。以肺肝关系为例,正常情况下肺可制约肝,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虚或肝旺,反倒出现了肝来侮肺,表现为肝火犯肺等病理传变。
总之,中医学关于五脏病变相互传变认识的积极意义在于:表现一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经,影响到他脏;而这一脏本身也可能受到他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但也应注意到,在临床上,病证有时并不完全按照五行生克依次传变,因此,不能机械地用五行生克异常认识病理,须从临床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行学说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1. 诊断诊断
诊断包括诊察与推断疾病。中医学在四诊之中,根据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整体观念,按照“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依据,对内在脏腑病变反映到体表组织,表现在色泽、形态、声音、脉象等病理变化,运用五行归类表与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诊断病情,往往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患者面青、喜食酸味、脉弦,可以诊断为肝病;患者面红,舌赤、口苦、脉洪数者,可断为心火亢盛。从五行生克看色脉是否相合,也是古人判断疾病顺逆的一种根据。例如,脾病色黄,为本脏色,色赤,为心火旺,母来顾子。肝病色青脉弦,为色脉相符,以上皆为病顺。色脉不符,已现其色,不得其脉则逆。但又有得生则生,得克则死之分。如肝病色青,得沉脉则生,因沉脉为肾水滋养肝木之象,而得浮脉则死,因浮脉为肺金克乘肝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