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

【陰陽五行理論的內容】陰陽五行學説 |陰陽五行 |中醫基礎 |

氣、陰陽、五行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廠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自身的特點。

(一)氣與陰陽

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體以及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氣範疇肯定了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陰陽是氣的兩種固有屬性。按陰陽分,則世界上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又是氣本身內在的矛盾要素。陰氣和陽氣又各具陰陽對立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氣的矛盾統一體。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於氣。 「氣有陰陽」(《正蒙.神化》),「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正蒙.乾稱》)。氣是一,萬物本原為一氣,但一氣分陰陽,氣有陰陽為兩,兩存在於一之中,表現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指對立雙方的統一。作為宇宙本原的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物,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橫渠易說.說卦》)。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是對立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一氣之陰陽的具體內涵。這種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的物質概念。

(二)氣與五行

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 《雲笈七箋》吸收了陰陽五行思想,根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理論,闡述了氣與五行的關係,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 《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

(三)陰陽與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於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義.卷一》)。「陰陽之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御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

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義.卷一》)。總之,「本是一氣,分而言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

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

氣、陰陽和五行,均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範疇,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

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如果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

(一)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天地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根本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和五行。機體就是這樣聯繫密切、錯綜複雜的巨系統。

(二)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注重分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只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了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注重研究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體現了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根本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三)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關係。由氣而生成的天地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自然界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觀點分析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製,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 「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陰陽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

氣、陰陽、五行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廠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自身的特點。

(一)氣與陰陽

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體以及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氣範疇肯定了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陰陽是氣的兩種固有屬性。按陰陽分,則世界上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又是氣本身內在的矛盾要素。陰氣和陽氣又各具陰陽對立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氣的矛盾統一體。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於氣。 「氣有陰陽」(《正蒙.神化》),「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正蒙.乾稱》)。氣是一,萬物本原為一氣,但一氣分陰陽,氣有陰陽為兩,兩存在於一之中,表現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指對立雙方的統一。作為宇宙本原的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物,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橫渠易說.說卦》)。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是對立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一氣之陰陽的具體內涵。這種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的物質概念。

(二)氣與五行

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 《雲笈七箋》吸收了陰陽五行思想,根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理論,闡述了氣與五行的關係,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 《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

(三)陰陽與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於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義.卷一》)。「陰陽之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御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

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義.卷一》)。總之,「本是一氣,分而言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

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

氣、陰陽和五行,均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範疇,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

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如果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

(一)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天地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根本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和五行。機體就是這樣聯繫密切、錯綜複雜的巨系統。

(二)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注重分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只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了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注重研究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體現了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根本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三)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關係。由氣而生成的天地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自然界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觀點分析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製,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 「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陰陽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簡要介紹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髮,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範疇,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根據其特徵,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面領會五行的真正內涵。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無論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了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1]。中國自然哲學家在解釋現象時,往往求助這種自然哲學,例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代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漢族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她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認識論,而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中國自然哲學家在解釋現象時,往往求助這種自然哲學,例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代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專家解讀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行相生、相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生理物質,那么,氣血在生理活動中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體現出來的呢?只要我們具備這樣的理論思維,這些過去在中醫學中還未曾明確提出過的問題,在現有的中醫理論中就能找到明確的答案(具體見劉玉珍老師《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相關論述)。

理論是實踐的嚮導這句話絕對是真理。同時也能彰顯出劉玉珍老師在發明了四柱太陽律、月亮律的基礎上又能開創出六柱預測學,開闢利用中醫藥調控人體節律達到趨利避害的新領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於劉玉珍老師雄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關係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維藝術,破解了陰陽五行的千古之謎,真正把握其真諦。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採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僅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後,具有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什麼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五行知識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簡單地說,就是指事物內部陰陽兩個方面、各自對其內在的矛盾因素、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關於氣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義上,而是要納入事物“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層面)。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還有必要對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們知道,無論任何事物或現象若要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除了它們之間對立的因素外,還必將具備同一性。

例如:前與後,左與右之所以能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就在於你界定的那個位置及其確定的視角。如果喪失了這個特定的條件,所謂的矛盾就不會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無論任何具體的矛盾,除了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同一性內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說明:同一性在具體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而是居於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之中)。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後,我們再把事物內部通過對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這個數理,再把陰和陽各自對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氣化予以物化,在數理上必然為“12”。其物象表達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二地支(詳見劉玉珍老師《人體生物節律學》)。其具體的物象(陰陽兩個方面)若以天地陰陽氣化內容為坐標就是溫熱燥濕涼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稱為對陰陽在不同空間一定時間都具備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陰陽五行學說的時空觀念就是通過這樣的深化一步一步彰顯出來的。

簡單地說就是空間與時間的關係。

是什麼關係?其基本含義是什麼?五行的相生相剋是不是機械循環?

答:陰陽五行學說範疇的五運六氣是從六十甲子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就是說六十甲子其實是由陽五運六氣和陰五運六氣組成。其基本含義是指把陰和陽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間形成的溫熱燥濕涼寒氣化(氣化就是指事物內部通過對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運動變化),用具體的符號表達出來,就屬於陰陽氣化的基本內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義。由於六十甲子表達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別,具體的含義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如人們最常見的六十花甲子表達的就是事物層次質變的基本規律,在劉玉珍老師的相關教材中都有相應的探討。

事物的變化是隨著時空的推移而不斷發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剋就是在這樣的動態時空形成的,人體生物節律學有關的相生相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證。所以,那些把陰陽五行理論的相生相剋引向機械循環論的認識,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單純在抽象的五行範圍繞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義者沒有把握到陰陽五行理論真諦的表現。這也是把這一提問不安排在五行那個層面,而是安排在陰陽氣化規律形成後才來解答的道理。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陰陽”與“五行”是影響深遠,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和科學從微觀到巨觀者概括為“陰”、“陽”兩性,“陰陽”成為人們認識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本觀點。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來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它充盈天地,無所不在。

儘管人們對這些概念的起源議論紛紛,但我們從彝族的原始宇宙觀中發現,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發達的“陰陽”、“五行”思想。十月太陽曆的發現為我們尋找“陰陽”、“五行”的起源開闢了新的途徑。由於古人的認識常常帶有自然樸素的性質,各種理論的產生大都與各種具體事物相聯繫,因此,“陰陽”、“五行”這些概念並不神秘,神秘的是與“陰陽”、“五行”的有關具體事物。

在十月太陽曆中,大小兩個新年正好將一年分為兩季,第一季從最冷到最熱,第二季從最熱到最冷,這正符合“陰”“陽”消長的思想。具體地說,十月太陽曆用雌雄(陰陽)把五種元素(五行)各“一分為二”,以分別表達一年10個“時段”(即一個月)及五個季節,代表了太陽一年在東、南、西、北、中的五個運動方位。所以,“陰陽”、“五行”思想的產生與十月太陽曆有密切關係。這種宇宙觀,反映了我們祖先洞察天地的認識事物的水平。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的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於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並且用這些規律來的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而太極拳理論是以太極圖為中心而推演的,圖中黑白分別為陰陽的各自屬性,S線代表陰陽的消長變化和運動中的平衡關係,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並隱喻著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性。

在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里等陰陽屬性不同的病症,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里等相應治法。

在太極拳運動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性之不同,並有動靜變化、開合鼓盪、虛實分明、剛柔相濟等陰陽屬性不同的人體內外運動變化。

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人體的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的相互關係,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則的。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進行推演的。而在太極拳法中,講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的。

由此可知中醫學與太極拳在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的。在養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係、和五行生剋乘侮關係(只是一是用藥物,一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1、陰陽:相傳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渾沌,盤古開天闢地,將渾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由此有了陰陽的概念。後來古人根據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的事實,逐步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帶有向上的、運動積極、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並由此總結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學說以解析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把它套用到自然界、人類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理論。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五行的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木、火和金、水分列於土地上下,前兩者屬陽,後兩者屬陰,火比木更活躍屬至陽,水比金位置更下,屬至陰,土地處中間屬於中性,因水為樹木生長所必需,故水又與木相互依存,這樣就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環,稱為“五行相生”。順著這種循環物質就相生,違背了它就會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剋”。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剋,其次序與相剋是一致的,比如,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來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剋關係是木克土,然而木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中國古代哲學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列入這五大類的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

《黃帝內經》巧妙地把陰陽和五行結合到一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醫五行理論,並以此指導醫學實踐和疾病防治。古人認為五行在天上對應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人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發生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古代迷信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的。

新觀念

1.“陰陽”與“對立統一”的種屬關係

在哲學和邏輯中與陰陽概念聯繫比較密切,並且最為接近的就是“對立統一關係”或“矛盾”。

對立統一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關係;

矛盾關係是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種概念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這兩個種概念就是陰和陽。

風水 玄學